2021 年,山东充电市场因 “1 分钱充电” 的恶性价格战掀起波澜,国网(山东)电动汽车公司发布严正声明,痛斥野蛮资本扰乱市场秩序。如今,充电桩市场内卷愈演愈烈,充电服务费已从早年的0.3-0.4 元/度暴跌至0.15 元/度,部分场站甚至陷入 “几分钱” 的生存绝境。
为何在全球倡导绿色出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充电需求看似前景广阔之际,作为重要配套设施的充电站行业却在繁荣表象下陷入愈演愈烈的内卷?这场从 “1 分钱充电” 到 “几分钱生存” 的价格崩塌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行业困局?本文将深入剖析充电站行业内卷的原因。
市场预期过热,大量玩家涌入
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让充电需求前景被广泛看好。车企、能源巨头、专业运营商及跨界资本纷纷入局,想要分一杯羹。早期政策补贴和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加速了市场参与者的涌入,不少企业盲目跟风建设。
供需错配,局部区域严重饱和
因缺乏有效规划,运营商扎堆在城市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入口等热门区域建设充电站,导致这些地方充电桩利用率极低,部分站点平均利用率不足 20%。而老旧小区、偏远郊区、特定物流路线等需求旺盛区域,却因各种原因覆盖不足,加剧了热门区域的竞争。
产品与服务高度同质化
充电站核心功能单一,多比拼充电速度和价格,设备技术参数差异小,品牌辨识度低。增值服务匮乏,休息区、餐饮、零售、车辆维保等配套服务滞后或缺乏吸引力,用户选择时更看重位置和价格,运营商难通过差异化竞争突围。
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产品与服务无差异化,降价成吸引用户的直接方式。有资金优势的巨头推出低价甚至免费策略,冲击市场,迫使中小运营商跟进。价格战拉低行业整体利润率,不少运营商面临经营压力,甚至亏损。
运营成本压力巨大
场地租金在核心地段高昂且持续上涨,电力成本占比高,尤其峰谷电价差显著时。充电桩前期投入大、折旧与维护成本高,再加上人工与管理成本,在价格战背景下,运营商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无力投入创新。
用户忠诚度低,价格敏感度高
充电 APP 众多,用户易比价并流向低价站点,对品牌忠诚度低。排队时间长、坏桩、支付不畅等不佳体验,进一步降低用户粘性,加剧用户对价格的敏感,迫使运营商降价吸引用户。
政策驱动与市场调节的阶段性失衡
初期政策补贴侧重 “数量”,导致企业为拿补贴盲目建设,忽视实际需求和运营效率。充电标准、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等规范不完善,增加用户使用成本和运营商协同难度,加剧内卷。
充电站行业的内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带来的影响涉及多个层面。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各方共同努力,打破内卷,构建良性竞争的市场生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