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业里一个数据就摆在眼前:新能源车销量环比在过去两个月稳定抬升,华为和东风在猛士身上试点的新销售与店端考核体系,已从口头承诺落地到店面实操的阶段。走进展厅的一刻,我手指在中控台的磨砂边缘轻轻划过,指纹和屏幕之间的温度差像在告诉我:这不是单纯的车型对比,这是渠道和流程的革新在被放大镜检视。
我和销售顾问小李的对话像两条线同时发力:
这次的店端考核怎么评?
85分以上才算上线,70分以下就不再在区域卖车。他边说边把笔收回,声音里有点紧张,也有点兴奋。说完他望向店门口的排队灯,像是提醒自己这段路不再是空想。
40个自营店的试点,估算/体感/样本少的前提下,我跟着走了一圈。新渠道的目标是把DFSW的销售流程与华为的方案对接起来,先把痛点找清楚再把数据打通。预计拔高到全区域的时间线,大概是半年到一年之间,但这段期间的是否能完全落地还充满不确定性(估算/体感/样本少)。
同价位的两款车对比,实操差别一下就能看出来。猛士M817和岚图奕派同价位时的日常使用差异挺实在:M817在地面路况下的底盘稳定性显得更扎实,但车机响应和座舱内的逻辑反应,明显慢半拍;奕派在导航流畅、语音识别和多屏联动上更灵敏,日常用车体验就会轻松一些。实操上,猛士偏向耐用的硬核感,岚图偏向你按就给你反应的顺滑感。这不是谁更优,而是你在城市日用和周末越野之间的偏好选择。
从研发和供应链的角度看,这事儿像做汤。零件就像食材,供应商是菜市场,设计和工艺是火候。若把它们拼成一锅汤,先把关键配料准时、准量送到工厂就已经省去了一半的痛苦;再把流程和培训落实到门店,像是把盐和糖的比例调得恰到好处。你要是一锅汤里盐放多了,整锅都咸;你把食材送晚了,汤就淡。新模式的关键,不在于有多么高大上的名称,而在于谁在门店真正执行、谁能用数据说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夹着一张测试单的边角纸,边缘有点泛黄,上面写着版次A的字样,边角被日光磨成了柔和的色。那段小小的纸片像是提醒:别把复杂都塞进一个公式里,细节决定结果。
一处自我更正:前面说法有点大,我得收回来两句。第一,华为的Hi/智选车模式不等于一刀切改造经销商体系,更像是在有序的试点中把流程和数据打通;第二,落地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全覆盖,而是逐步扩散、逐步验收、逐步迭代。换句话说,先把门店的数字化和考核机制真正跑起来,再扩向供应链和培训的协同。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场的每一个步骤都在证实这不是把某个系统塞进来就完事了,而是把人、流程、数据一起放对位置的过程。
(这段先按下不表)
现场的气氛不再只是谈车本身,而是关于谁来写下这份尺子、谁来背诵它并执行的对话。你准备好在你家门口的4S店里,看到一个类似华为内部标准的考核表吗?你会不会因此多花时间在店里等候和自助签字,而不是在车身上打转?
临场小计算:如果以百公里成本来对比,电动版耗电量假设18 kWh/100km,电价0.6元/kWh,则电能成本大约10.8元/100km;同等条件下若油耗8L/100km、7元/L,油费约56元/100km。差距在于充电便利和充电成本的不确定性。这只是一个心算值,实际还要加上充电桩建设、充电时间和维护成本等因素(不确定)。
现场还有一位不署名的同事说过一句话:这东西上线后,门店的证据都在屏幕上,谁说话才算数?这句话让人更清楚:这不是单辆车的对比,而是一整套门店、培训、数据、销售话术的组合变革。
三次提问放在不经意处,像和你在咖啡间里聊聊:
- 你更关心的是门店85分的标准背后,谁来背写和维护这份标准吗?
- 这样的新渠道模式,是否会让小站点在地区层级上失去灵活性,导致区域不平衡?
- 当华为的解决方案成为门店日常操作的一部分,你会不会担心个人销售话术和客情关系的真实感被数据化约束?
小情绪有点儿起伏:有时候觉得改造销售这件事挺麻烦,像把老店的运营方式一点点撬开再重新盖上,细碎到每一个对话和签字;但又有点兴奋,因为如果真的落地,日常开单的效率可能真的会上一个台阶。
一处留白:这步到底会不会在更多区域复制,谁来做第一轮的成本回收?(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你会不会问:谁来真正买单?是厂商、经销商,还是最终的用户?在我的感受里,这其实像考试前的复计划——不是谁吹的粉,而是你愿不愿意在日常里坚持去做那件看起来小却重要的事。
你会不会也在心里默默地把两辆车的日常差异按在脑海里:一个偏硬朗,一个偏顺滑;一个强调流程与考核的统一,一个强调沉浸式的舱内体验?我其实也在想:当智选车进入门店、进入试乘试驾流程后,那个最真实的感受,会不会是来自你每一次问询被实时记录、被回来反馈的速度?
结尾留一个开放的问题:当你路过你家附近的展厅,看到灯光亮着,里面是人们在讨论85分、70分的门槛、HI模式的场景,你会停下来看一眼,还是继续走?这段路,你愿意陪我一起看清楚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