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当前很多热钱正在涌入电动汽车行业,不仅华为、小米等传统电子领域选手入局电动汽车行业,据说就连电商京东也打算入局电动汽车行业,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大家都争相入局呢?大家在赌啥?
爆发式增长前夜,各路英雄豪赌
1.增量市场大
参照2024年,我国电动车销量已超过1100万辆,占国内新车销量近五成。
总之,市场大,增长速度快,前景广阔,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和投资回报。
2.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当前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空前,购车补贴、税收优惠、牌照政策倾斜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市场购买热情。
充电桩"县县全覆盖"写入地方政府考核,进一步解决充电焦虑与续航焦虑,补齐电动汽车短板。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明确支持报废老旧燃油车购买新能源车可获5000-2万元不等的补贴,进一步挖传统燃油车墙角。
3.赌定电价越来越便宜
当前除了传统煤电,还有各种新的发电方式正在扩大产能,比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甚至未来还可能有核聚变发电,随着这些发电量并入电网,发电量越来越多,但是社会总需求量有限,意味着未来电力产能过剩,电价越来越便宜,所以,很多热钱入局电动汽车,也是在赌未来电价会越来越便宜。
总结而言,大概会是这样一个场景:发电量过剩 → 电价下跌 → 电动车使用成本更低 → 电动车更受欢迎→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产能→电力需求增加→解决发电量过剩问题。
华为的杀手锏?
截至2025年,鸿蒙智行累计交付已突破90万辆,连续14个月蝉联中国汽车品牌成交均价第一,这一成就来自它自身的优势——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通过与多家车企合作,推出了多个品牌系列,覆盖了15万-200万元的全价位段。
华为高就高在不用自己亲自下场造车,凭借技术优势,比如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充电技术等等,就可以吃到一波电动汽车红利。
小米的杀手锏?
与华为比起来,想靠技术吃一波电动汽车红利貌似有难度,索性还是直接下场造车。
总的来说,小米的造车策略是复制它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成功经验,追究精打细算与极致性价比,事实证明,大家还真吃小米汽车这一套,数据不会撒谎,2025年3月,小米首款车型SU7累计订单突破36万台,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现象级产品。同年6月,小米再推出YU7车型,上市1小时大定就突破289000台,创造了汽车行业的新纪录。
要说小米的优势,除了追求极致的性价比,还有一点就是,小米汽车与小米家电、小米电子系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智能生态链,将个人(手机平板)、家庭(智能家居)、智能汽车通过物联网直接联系起来。
京东的杀手锏?
京东官宣造车,但是并没有透露太多细节,不过从业内人士的推测看,京东的优势自然是中国电商行业规模最大的自建物流体系,大概率京东会聚焦于新能源物流车领域。
从电商到造车看似跨度巨大,但京东确实有一些相关的技术储备,比如,京东的自动驾驶技术已在无人物流车领域得到实践,可迁移至电动乘用车或商用车领域,这还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最终受益人是消费者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与资金跨行业入局,带来新的理念、商业模式、技术,犹如鲶鱼效应,刺激电动汽车行业高速、健康发展,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相信真正的好车,经过激烈的竞争与考验,再走到消费者身边,这才是更安全可靠、更有性价比的车,最终受益的广大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