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内车企品牌多,尤其是提到东风那边,我得先澄清点,外面那种一堆子品牌乱七八糟的说法,多少有点片面了。
我之前和一个老销售聊天,他也吐槽说东风那些子品牌搞得跟杂货铺一样,风神啊、风行啊、风光啊,听着就有点眼花。可细看这背后的逻辑挺讲究。举个生活化的例子,你想象东风就像一个老大哥,一开始他手里拿着几十个不同口味的酸奶品牌,但现在市场变了,大家都爱喝健康的纯牛奶,他就开始慢慢合并那些小酸奶,把力量集中在几个主打品牌上,同时也尝试做点新鲜口味——新能源车型。这样瘦身+升级显然是为了省事儿也给市场一个清晰的信号。
拿风光算一个经典。风光在赛力斯旗下,现在东风已经不直接操盘,基本是把管理权让出去了。大伙儿还记得风光有个E5电动车概念?最终没用老牌风光名,而是以蓝电这个全新子品牌推出了。这个转变说明什么?东风不傻,品牌太多真的没啥用,转型新能源得看效率和认知,这种品牌跨界混战以后也会慢慢理顺。
说到风度,那更乱。你看车铭上的风度,其实就是郑州日产用的一个牌子,没新车量产上市。要我说,咋不干脆把风度、帕拉索SUV、锐骐皮卡这些一起整合了算了,一个品牌做到底,不至于零零散散的。销售说这事麻烦,说得我都懒得反驳,只能点头称是。
前段时间我刚翻了下笔记,了解到纳米和风神都打包进了奕派科技。风神新车连AEOLUS标识都没了,意味着彻头彻尾的品牌融合。吵着要新品牌的计划,结果成了猛士品牌的子系列,这套路挺常见,先玩个概念,最后被吸收。这些内部操作,不跟你说清楚,你也猜不透到底发生啥。
对比一下吉利,品牌多到爆炸,但他们也在做深度调整。几何、银河、极氪这些品牌,看似没边界,其实吉利明确要扛着纯电和混动两条线拼命往前冲。比如几何和银河有不少重合地方,公司正战略性整合。极氪、极星、smart啥的,都是吉利全球化、资源整合的产物,综合实力和供应链整合远比传言中靠谱多了。
前两天和朋友聊起,比亚迪和东风有啥差?我粗略心算了下,比亚迪单车成本控制精准,电池和电机自给率高,初期研发投入虽然高,但量产后摊薄明显;东风的新能源车,则还在磨合供应链,供应商分散、层级多,导致成本高且研发节奏慢。甭管谁说品牌多乱,背后的供应链和研发流程才是真相。你想做个品牌就像烘培蛋糕,原材料、配方,火候都得把握精准,品牌多了反而搅乱了配方的稳定。
我之前说东风自主品牌多,是觉得有点乱,后来想到他们这些新玩法,不得不承认其实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新能源快马加鞭赶上节奏,传统品牌消化和整合意义明显。市场投钱不一样了,也得有精兵简政的勇气。只东风内部决策不全由总部把控,合资品牌像东风日产启辰、东风本田灵悉,还自己跑着,有点像两条平行线,互不干涉。销售说:这事总部操不了太多心,各自给钱赚,这话听着挺扎心。
你说品牌太多会不会导致资源浪费?我觉得短期肯定有,但按东风的动作看,他们是在整合,而不是瞎折腾。这个过程慢,有的品牌没新车发布,有的则渐渐淡出,未来东风只剩猛士、岚图、奕派这几支突击队,其他的依托合资公司自立门户(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带提一句,我猜测(不确定你懂的),未来东风可能在新能源板块里再推出高端电动车品牌,目标直指特斯拉和蔚来。毕竟现在年轻人买车第一看电动,第二看品牌溢价,东风手里的技术和资金其实够支撑,但品牌调性和市场认知还需要提升。
比对这点你有没有觉得,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间经营模式差异,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太多?你身边买车的朋友有没有在选择时纠结到底买混搭的合资,还是合拼的自主这种事儿?
最后想问个怪问题:东风这么多品牌合并升级,是不是也是在试图避免被国产新能源品牌割韭菜?操作层面供应链整合是重中之重,可真正能不能撑起一个全新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还是要看市场和研发真正的硬实力。
这几天我刷到一个销量数据,新能源车型月销过万的仅占比不到15%,剩下的几乎算是试水期。这也说明品牌策略差异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关键还是产品本身好不好,哪怕品牌名字再酷炫,用户买单还得看车的真正实力。
你说,这是不是也给那些品牌多,品牌乱的言论泼了一盆冷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