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说到岚图闪电递表港股,整个汽车圈都快被这操作搞懵了,说白了,谁都没见过这样“换赛道”的姿势,堪比奥运会上直接跳项目的运动员,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换了一个舞台在开演。
国庆的余温还没散尽,岚图直接在港交所丢了个IPO材料,动静搞得挺大,不到两个月就把这事敲定,比家里小孩子写作业还迅速。可偏偏同一时间,东风集团那头又要退市,这一进一退,像极了电视剧里刚出场就领盒饭的角色,你说观众不蒙圈吗?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猫腻,大家茶余饭后议论得欢,其实就落在一个点——传统油车真的是“鸡肋”,咱们股民眼里的估值,比冰箱里剩菜还尴尬,甚至连账面资产都撑不起一张股价。没办法,只好把新能源这块“香饽饽”往舞台中央拽,试图翻篇。
岚图这一回没走寻常路,完全不打算新发股票来融资,玩了个行业里少见的“介绍上市”。这招说起来有点像把家里大件二手甩给亲兄弟,然后自家的分公司刚巧全盘收走。这样既能避开融资被低估的尴尬,也能体面地换个融资平台,看着似乎很机灵。只是中小股东内心活动就没人管了,手里多了股票还是现金可就完全不一样,有人乐见其成,有人心里嘀咕,这钱到底能不能变现?
财报就更有戏了,说是今年前七个月赚了四亿,但细看,六亿都是政府补贴来的。抹去这部分,可能还在亏本呢。就像公司聚餐,结账时才发现其实全靠优惠券撑场,真掏腰包还得凑。销量方面,岚图的梦想家一款车,居然撑了全品牌六成业绩,这一招堪比田忌赛马,主力全压在一辆车上。可这市场每年也就五六十万台的容量,对手一堆,指望“一招鲜吃遍天”,说实话挺没底。
梦想家这车售价直接拉到39万,卖得确实行,不过这叫“孤注一掷”,万一哪天消费者变了心或者对手加把劲,这个“鸡蛋篮子”的风险全暴露出来。毕竟车圈闻名的理想、蔚来,人家还有智能驾驶、换电这些杀手锏,岚图拿什么对着拼?除了牌子挂着“央企新势力”,消费者买车的时候连品牌Logo都快认不出来。
七月份,那个所谓的新晋主力FREE+上市,刚开始造势铺天盖地,说一句月销两万那是小目标。谁成想,结果只交出了四千出头,和那铺天盖地的广告语形成巨大的反差。到了八月,数据还是发虚,跟领导会议里的 KPI一样,喊得山响,可实际完成度,有点一言难尽。
说到花钱,岚图去年的研发费用只有六亿,连自家总收入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对比一下销售费用,直接涨到二十几个亿,这意思是不是广告比造车都“高精尖”?真的让人怀疑,是要打造“汽车界小李子”还是纯用流量冲业绩?感觉这锅广告,预算能顶好几个新技术研发项目。
品牌定位也是谜一样的存在。你要说“中式优雅”,这词乍一听高大上,实际落地像是政务专用车贴了个新标签。大街上开个梦想家,人家问:这啥车?比亚迪?吉利?还真没几个人能答得上来。反观理想、蔚来这些,直接靠“智能驾驶、换电”抢眼球,消费者脑子里根本没“岚图”的存档,只记得是啥央企子品牌。
今年自定小目标要卖二十万辆,可恰恰前七个月只卖出去六万多号,盘算一下剩下五个月每月得卖出两万七,等于两倍提速,压力怎么说都不小。门店要扩,产能还不稳,资金从哪出?业内人士也犯嘀咕,是不是有点“先画饼,后煮饭”的味道。
别忘了CEO卢放公开说,只要月销超过一万,上市就水到渠成。现阶段,这数据也算达到了。但上市只是个新起点,接下来怎么“跑马拉松”才见真章。现在汽车市不再拼堆数量,拼的是技术和质量,没核心优势,熬不了热潮。岚图能不能借这波东风,补齐短板,真不好说。
回头看整个操作,岚图这场“闪电换赛道”,不仅仅是改个舞台,它像是把全部家当押在一个点上赌胜负。以“介绍上市”而非募资上市,规避了融资风险,却让中小股东站在利益分配的十字路口。有人已经开始研究自己手里的股票是“真金白银”还是“纸上富贵”,网民也不住调侃“这上市是玩寂寞还是真要搞事?”。
财务数据里透出的玄机,也让人大跌眼镜。补贴占了主导,利润虚胖,其实是靠政策兜底。主力车型一枝独秀,看着风光无限,实际后劲不足。FTREE+这车上市时轰动一时,可数据惨淡,仿佛是主角接了个烂剧本,演技再好也救不了整体票房。
研发、销售费用此消彼长,广告预算快赶上研发费用,这种“打广告等于搞技术”的操作,实在让人捉急。有行业大V甚至调侃,“研发的钱都用去高铁站拉横幅了”,让人哭笑不得。没法,车圈如今不是谁家广告多谁就能卖爆,还得靠产品力说话。
门店扩张、产能提升,钱的流向是个大问号,大家为此找新闻、翻财报,结果还是一地鸡毛。上市之后,岚图会不会真加注技术投入,还是继续豪赌流量?投资者盯着财报里的那点变化,跟看股票行情一样,每天都是几轮心跳。
讲出来就像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剧,东风集团退市,转手岚图上市,一张牌一张牌地翻,谁也不知道最终赢家谁属。央企的标签,听起来是优势,关键还是得看技术突破和品牌打造这两条腿能不能一起迈开,否则挂牌上市只是个美丽的开始,很快就可能变成“头回客”的终点。
国内新能源领域,大家都在拼硬核技术,品牌记忆点越来越关键,谁还能记住那些模糊的名字?网民说,岚图这个“中式优雅”打得像是官场套娃,一层一层包着,最后大家只记得是个国企出来的字母车。理想、蔚来,则靠自己的科技突破占领市场,哪个有换电或者全自动驾驶,消费者就把票投过去,谁管你广告多还是门店多?
更让人担心的是,岚图自定的销量小目标和实际出货数之间的差距,五个月要追到两万七一月,简直像新生儿学跑步,动力是有,现实太骨感。跟同行比一把,连入门资格都得算算,有没有核心技术加持?小米、华为都在凑热闹,赛道早就从“比钱”转成“比脑力”。
说到资金,大家都好奇,这大手笔的广告投入,研发钱不够咋破?没人能给出肯定答案,只能等新一轮财报出炉再看看“发育情况”,投资者、分析师比家长还操心:“这娃到底能不能走路?”
岚图这一场硬核上市,究竟是实力崛起还是光鲜外套,所有人都在看。上市只是起步,后面的技术研发、产能扩张还有品牌重塑,都是漫漫长路。把全部期待押在全新赛道上,在如今动荡的新能源圈,谁输谁赢,每一位玩家都身处“修罗场”。
大众心理其实很简单,这场戏别一开场就谢幕,谁都想看主角能演个好结局。不论是投资者还是普通消费者,都想看到那个真正能一骑绝尘的品牌。但目前来看,象征央企的新势力,走的是“赌一把”,能不能收获到市场认可,不是谁一句加油能解决,还得看后续的真刀真枪。
在这场岚图闪电上市的背后,有太多层面值得琢磨:国企新能源转型路,到底能不能突破体制和机制壁垒?靠政策补贴能走多远?品牌到底该靠什么记忆点抢占用户心智?如果牌面只剩下“央企”这句口号,一旦对手祭出新技术,用户转身就走,这风险真是不容小觑。
汽车这个圈,每一天都在变,昨天的主角可能已经是今天的路人。岚图这场“闪电操作”,有人赞聪明,有人担心后劲不足。咱们只希望,下一个季度,不会让大家继续看得懵圈,也别只剩下“广告很努力,技术还在努力中”,谁都不想在赛道上看一场“高开低走”的表演。
那问题来了,你怎么看一款新能源车靠单一车型撑起整个品牌?央企转型这路,面对民企新势力能不能杀出重围?你手里有岚图的股票,真的愿意一直持有吗?来,评论区聊一聊,说说你的真实看法!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