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汽丰田那个bZ5,有点意思,或者说,有点颠。
这帮搞合资的,以前都是一副你爱买不买的德性,现在突然就悟了,开始整活了。bZ5这波操作,属于典型的不装了,摊牌了,直接把价格打到了13万级,还给你配550公里续航和200kW电机。这叫什么?这不叫性价比,这叫掀桌子。如果说之前比亚迪是把餐厅的蛋糕抢走了,那一汽丰田这操作,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同行放过,属于最好的防守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讲真,丰田这次的心态,非常值得关心。以前的丰田,卖的是什么?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玄学,是“开不坏”的祖传信仰,是二手车市场里的硬通货。买丰田的人,不是在买一个交通工具,是在买一种“省心”的保险。但到了电车时代,这套玩法突然就不好使了。你的发动机再牛逼,人家现在用的是能量压缩毛巾,根本不在一个次元。你的变速箱再丝滑,人家现在是单踏板模式,有脚就行。
所以丰田急了,心态爆了。你跟我讲品牌,我跟你讲价格。你跟我讲历史,我跟你讲配置。bZ5搞的这个“安全堡垒”六边形战士,五重电池防护,四大系统冗余,标配9个安全气囊。听起来是不是很硬核?像不像金钟罩铁布衫?但你仔细想想,现在哪个国产新势力敢在安全上缩水?这玩意儿在今天,是底线,不是卖点。把底线拿出来当核心竞争力反复强调,这本身就说明,地主家也没余粮了,能打的牌不多了。
真正的杀招,是那个15万级给你配激光雷达。这就很魔幻。激光雷达这玩意儿,在过去两年,是三十万以上车型的专属皮肤,是区分高端与否的楚河汉界。现在丰田直接把它干到了15万。这属于什么行为?这属于修仙小说里,一个名门正派的长老,突然发现打不过隔壁魔教的年轻弟子,一气之下把自己修炼多年的内丹吐出来,说谁干掉那小子这内丹就归谁。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对这些花里胡哨的科技没那么感冒。什么全沉浸智能座舱,15.6寸巨幕,JBL音响,对我来说,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在等孩子放学的时候,可以更舒服地看会儿郭德纲。什么手势交互,什么200+ App,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那用了五年的手机都比它流畅。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决定智能驾驶上限的,从来不是你堆了多少雷达,用了多牛逼的芯片。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不在蔚小理,而在横店影视城门口趴活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能用鬼神莫测的走位在你雷达的刷新率之间反复横跳,你车上装个哈勃望远镜都没用。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跟一个不讲规则的人,是没办法用规则去战胜他的。
所以bZ5上这些Toyota Pilot、Momenta、TSS和激光雷达的豪华套餐,它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让车主在面对那些不确定的路况时,心里能多一点点虚无缥缈的底气,是一种“科技护身符”。它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让你在出问题的时候,显得不那么无助。能过,就是能过。
说到底,现在买丰田电车的人,图个啥?我觉得,他们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品牌信仰的,或者说是一种路径依赖。他们相信丰田这个牌子,就算开始“发疯”,开始“自爆”,那也比一些PPT造车来得靠谱。这种感觉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就像一个你熟悉的老朋友,虽然这几年有点跟不上时代,甚至有点油腻,但当他突然减肥成功,还烫了个头,用你不习惯的方式对你好的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嗯,至少这人我认识。
所以bZ5这辆车,本身就是个矛盾的集合体。它既有丰田保守务实的那一面,比如死磕电池安全;又有它被市场逼到墙角后,歇斯底里的一面,比如把激光雷达价格打骨折。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丰田”,而是一个被中国车圈重塑后的“缝合怪”。
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合资品牌一个朴素的道理:在这个黑暗森林里,没人关心你的贵族血统,大家只关心你手里的刀够不够快,价格够不够丧心病狂。不务正业也好,整花里胡哨的也罢,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真理。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