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四千内,别买九号小牛极核,配置低,还有三大硬伤

现在买个电动车,尤其是在三四千块钱这个价位上,感觉越来越像挑手机了。

这边说我的屏幕大,那边说我的系统新,各种智能功能吹得天花乱坠,让人眼花缭乱。

特别是像九号、小牛、极核这些牌子,把电动车整得跟个数码产品似的,什么手机解锁、在线升级、社交分享,听着就特别时髦。

可问题是,当咱们把预算卡在4000块这个坎上,真有必要为这些花哨的功能买单吗?

预算四千内,别买九号小牛极核,配置低,还有三大硬伤-有驾

很多骑车多年的老师傅或者过日子的实在人,都会劝你一句:别光看广告,得想想你买这车到底是图个啥。

抛开那些复杂的配置参数不谈,咱们就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日子的角度,掰扯掰扯为啥在这个价位上,对这些“网红”智能车得多个心眼。

第一个得想明白的事儿,就是你花的钱,到底花在了哪儿。

一辆电动车,最核心、最值钱的东西,无非就是三样:电池、电机和车架子。

这“三大件”决定了你的车能跑多远、跑多快、骑着稳不稳当、耐不耐用。

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钢筋、水泥是根本,决定了这房子能住多少年。

现在,智能电动车加进来一个新成本,就是“智能化”的开销。

这里面包括了那块能连手机的屏幕、各种各un锁和定位的传感器、还有背后一大帮程序员开发软件和维护系统的费用。

在4000块钱这个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你给“智能”这部分多花一百,那用在电池、电机、车架上的钱就得少一百。

道理就这么简单。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最直接的,就是你看不到的地方可能就“缩水”了。

可能为了省成本,车架用的钢材薄了点,焊接工艺糙了点;或者电池虽然牌子听着不错,但给你的却是容量偏小的那一款;再或者,为了装上那块酷炫的悬浮大屏,刹车系统就从更安全的碟刹换成了成本更低的鼓刹。

预算四千内,别买九号小牛极核,配置低,还有三大硬伤-有驾

这些东西,你在店里看车的时候,光听销售介绍那些智能功能,是很难注意到的。

可一旦你天天骑,这些问题就都冒出来了。

感觉车子骑个一年半载就有点松松垮垮,感觉续航里程掉得特别快,感觉刹车总有点软绵绵的。

这时候你才反应过来,原来当初为那些“听起来很美”的功能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车子最基本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再说了,这些智能功能本身,也未必就那么省心。

听着手机靠近就自动解锁很方便,可万一哪天你手机没电了,或者蓝牙信号不好,或者APP系统出了个小bug,你站车子旁边急得满头大汗,它就是不理你,那得多糟心?

传统车一把机械钥匙,插进去一拧就走,简单直接,几乎不会出问题。

还有那个OTA在线升级,听着跟手机系统更新一样高级,能修复问题、增加新功能。

但它也可能带来新问题,比如更新完之后,电量显示不准了,或者某个你用习惯了的功能反而没了。

你买的是一个代步工具,结果却需要像伺候一个电子产品一样,去适应它的各种小脾气和不确定性,这对于每天都要靠它通勤的人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好体验。

第二个咱们要聊的,是关于“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九号、小牛这些品牌在设计上确实有一套,车子外观漂亮、颜色新潮,骑出去很有辨识度,能满足不少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发个朋友圈都显得特有范儿。

但这种设计感和品牌形象,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是高昂的设计费和营销推广费。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最终还是会加到车价里,由消费者来承担。

预算四千内,别买九号小牛极核,配置低,还有三大硬伤-有驾

这就叫“品牌溢价”。

在四千块这个价位,你为这种“品牌溢价”付了钱,就意味着你买到的“硬件”本身的价值又被打了个折扣。

举个很实际的例子,很多车主都喜欢给车子换外壳,小牛、九号也推出了各种五颜六色的壳子让你选。

看着是挺好,今天心情好换个绿色,明天想耍酷换个黑色。

可不少人换完就后悔了,发现这些几百块一套的壳子,塑料特别薄,卡扣特别脆,稍微有点磕碰或者路上颠一下,就可能断了、裂了。

去找售后,人家可能就说这是外观件,是易损件,不保修。

你花钱买了“颜值”,却牺牲了最基本的“皮实耐用”。

反过来,你去看同价位的雅迪、爱玛这些传统大牌,可能样子确实没那么新潮,甚至有点“老气”,但人家几十年就干这一件事,成本都花在了你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

车架用料更扎实,骑个几年还是很整。

塑料外壳用的是更厚实的ABS原生料,耐晒耐撞。

坐垫更宽大厚实,骑远路屁股不遭罪。

储物空间也设计得更合理,座桶里放个头盔还能再塞点别的东西,脚踏板前面还能加个菜篮子。

这些都是非常实在的东西,是真正服务于你“用”车的需求,而不是“玩”车的需求。

预算四千内,别买九号小牛极核,配置低,还有三大硬伤-有驾

说白了,一个是把钱花在了“面子”上,一个是把钱花在了“里子”上。

对于预算有限、追求实用的普通家庭来说,哪个更划算,心里应该有数。

最后一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咱们得想清楚,自己买电动车,到底是需要一个“工具”,还是一个“玩具”。

九号、小牛们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们成功地把电动车从一个纯粹的代步工具,包装成了一个带有社交属性和科技感的大玩具。

它们不断地给你创造新的“玩法”,比如记录你的骑行轨迹,在APP社区里跟别人PK排名,自定义车灯颜色和声音。

这些功能对于一部分追求新奇体验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电动车的本质属性还是“工具”。

一个每天帮你从家到公司,风雨无阻的工具;一个能让你去菜市场,轻松拉回一周伙食的工具;一个能安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工具。

对于一个工具来说,我们最看重的品质是什么?

是可靠、稳定、省心、经济。

我不需要它能跟我聊天,我只需要它在我需要的时候,能保证有电、能安全地把我送到目的地。

我不需要在APP里跟别人比谁骑得快,我只需要它的续航是实实在在的,不会跑一半就给我撂在路上。

根据行业数据,中国现在有将近4亿辆电动两轮车,这里面的绝大多数,扮演的都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工具”角色。

这说明,对于最广大的用户群体来说,实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法”,在新鲜感过去之后,很快就会被日常使用的“痛点”所掩盖。

所以,在掏钱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买车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么?

如果答案是可靠、实用、省心,那么在4000元这个价位上,那些把成本更多地投入到“三大件”和耐用性上的传统品牌,或许才是更明智、更踏实的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