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8车主群里藏着两拨人:一边晒1300公里续航,一边投诉冬季油耗破9升

理想L8车主群里藏着两拨人:一边晒1300公里续航,一边投诉冬季油耗破9升

前天晚上十点半,群里突然有人发了张照片——仪表盘显示续航还剩347公里,下面一行小字:本次行程1318公里。配文就俩字:“爽透。”

三分钟不到,评论区炸了。有七八个人跟着晒自己的长途记录,一个比一个兴奋。结果没过二十分钟,另一个哥们儿甩出张截图,表显油耗9.2升,定位显示在京哈高速,配文:“这他妈还不如买汉兰达。”

然后两拨人就吵起来了。

我关掉手机,看了眼停在地库里的车,突然想明白一件事——这车的问题,大概不在发动机和电池上。

增程这玩意儿,是个看人下菜的活

提车那会儿,销售跟我说得挺实在:“您这种情况,一周充一次电够了,偶尔跑趟长途也不用算计着开。”头半年确实是这么回事。公司到家18公里,来回一趟掉不了多少电,周末带娃去怀柔、密云转转,表显续航从来没让我紧张过。

转折点在去年十一月。

北京那阵子突然降温,我开着车上京藏高速去张家口,暖风开到25度,表显油耗一路往上蹿。服务区停车的时候瞄了一眼,9.3升。旁边停着辆汉兰达,车主正拿着手机拍我的车,估计也在群里。

官方数据写的7.6升,我实际跑出9升多,这中间差的不是1.4升油,是预期和现实之间那道坎儿。就好比你去相亲,对方照片里一米七五,见面发现一米七二,虽然也不算矮,但心里那个劲儿就是不一样。

群里那个东北哥们儿说过一句话,我记到现在:“增程就是给咱这种要脸又怕半路没电的人准备的。跑得远,但别指望它省多少油;用着方便,但也别当成纯电车开。”

三块屏幕的“聪明”劲儿

刚提车那两个月,我逢人就炫耀后排双屏。俩娃一人一个iPad那么大的屏幕,各看各的动画片,车里能清净半小时。朋友坐副驾,看着中控那块15.7寸的屏,问我:“这玩意儿真能语音控制所有功能?”

我当时拍着胸脯:“那必须的,我说句话,空调、座椅、音乐全给你安排明白。”

然后他让我演示一遍。

“打开主驾空调,调到23度,关掉副驾出风。”

屏幕亮了一下,显示“正在为您调节空调”,然后主驾副驾的空调一起开了,温度调成了25度。

理想L8车主群里藏着两拨人:一边晒1300公里续航,一边投诉冬季油耗破9升-有驾

我又说了一遍,这次它听懂了主驾,但副驾还是开着。第三遍说完,我朋友笑了:“行了,手动调吧,我不冷。”

后来我发现个规律:车里安静的时候,语音识别挺准;只要后座俩娃闹腾,或者上了高速风噪大点,它就开始装糊涂。有次在京承高速上,我连说五遍“导航到密云水库”,它愣是给我搜出来个密云区水务局。

OTA倒是推送得挺勤快,隔个把月就来一次。语音系统确实比刚提车时灵了些,但问题在于,用户的期待值也在涨。去年觉得能语音开空调就挺黑科技了,今年就琢磨着为啥不能像跟人聊天那么自然。技术在进步,心理预期涨得更快。

辅助驾驶这事儿,得自己掂量

城市NOA刚推送的时候,群里好几个人发了试驾视频。画面里车自己变道、避让、过红绿灯,看着确实挺科幻。有个哥们儿配文:“解放双手,终于可以在车里刷手机了。”

底下立马有人回:“你是真不怕死还是假懂?这是L2+,不是自动驾驶!”

我自己在五环上试过几次。平时跟车、变道确实还行,但遇到施工区域那些锥桶,或者突然从辅路并进来的车,你得随时准备接管。有一回在东五环,前面有辆渣土车突然变道,我条件反射踩了刹车,事后想想还好自己盯着。

宣传片里拍得太梦幻了。镜头一直跟着车平稳地开,配着舒缓的音乐,驾驶员双手搭在腿上,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用户看多了,潜意识里就觉得这车真能自己开。等上路发现还得盯着方向盘,那种失落感就来了。

去年十月,官方发了个致歉声明,下架了一批宣传视频,车机启动时也加了功能边界提示。但有些人的信任一旦崩了,就很难再建起来。群里有个哥们儿直接把辅助驾驶关了,说:“还是自己开踏实。”

一年之后的大实话

最近考虑换车,又去看了一圈。蔚来的换电确实方便,问界的华为加持也挺唬人,特斯拉的品牌力摆在那儿。但转了一圈,发现自己大概率还会选理想。

不是说这车有多完美,而是它确实适合我这种情况:一家四口,一周通勤五天,一个月跑一次长途。市区用电,长途不慌,后排能哄娃,偶尔还能装点面子。

但我会把预期放低一些。什么“行业领先的智能座舱”“无图也能开的辅助驾驶”“超长续航”,都打个七折再看。冬天高速油耗大概率破9升,语音识别偶尔会犯傻,辅助驾驶得自己盯着——这些提前有数了,用起来反倒不会失望。

车主群里那两拨人,一拨是买之前期待太高,用完发现落差大;另一拨是一开始没抱多大希望,用着用着觉得还行。说到底,买车跟找对象差不多,广告再好看,也得自己处过才知道合不合脚。

地库里的车静静停在那儿,仪表盘显示续航还剩210公里。够我开到周五,也够我继续在群里当个旁观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