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市场上突然传出一组数字:新能源车,尤其是像问界M7这种爆款,一瞬间就火到每秒1.7辆的速度(体感数据,估算可能偏高些),你说这是不是行业的巨大变化?我还记得十年前,B级车迈腾、雅阁、凯美瑞,半年销量不到10万辆,利润还能赚点,心里还能平衡点。现在呢?一台动辄30来万的问界M7,43分钟突破10万预订,真得让人心跳加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手机相册随手一翻,居然看到有朋友去年还在说:新能源车会不会太早,充电麻烦,新技术不成熟。很多的声音都有点旧时光的味道,现在可完全不是当年的梦。新能源车的核心突破点,不是在技术,而是在用户惯的转变。一开始我以为,新能源纯粹是环保和减少油耗的噱头,但观察实际市场,才发现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远比我想象中快。
你瞧,问界M7的热销背后,除了技术的创新,供应链的优化也起了很大作用。能在43分钟内预订超10万台,得益于它背后秒杀式的供应链体系。制造、物流、仓储像个大机器一样高速运转,但其实这背后,那些供应链的小零件供给、生产排期,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就像拼装一部乐高积木,哪怕只差一个螺丝,整车就可能泡汤。
但我得说一句,这也不是没有问题。你我们厂里做零部件的修理工经常抱怨:供应链哪天出个差错,就能让订单堆成山。去年因为芯片短缺,很多车只能延期交付一两个月。现在看似供需平衡了,可一旦原材料涨价,制造成本就像天上的云变了天。那今天的热潮,不是说行业就稳了,这是个不断变化的游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好像遗漏了些什么?(这段先按下不表)总觉得,市场火爆的背后,还隐藏着潜在的泡沫。像早期的共享单车一样,风潮一热,资金会疯狂涌入,但能持续多久?那些半吊子的新创业款,最后可能都变成了割韭菜的故事。
我想问,为什么这两款车——问界M7和另一款同级车,比如蔚来ES6——售价差不多,问界竟然能跑出如此爆炸的预订数据?除去品牌知名度,难道还真是技术拉满,或者,消费者的心理提前接受了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压断的事实?我一直在想,油车的市场其实早就出现了稻草。想象一下,那些曾经的王者三五折的车,还能卖出去,但你得问问自己,是价格拉低到这个程度还是心理价格变了。
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早就被行业的多方面力量压断了吧。供应链的急剧变动,研发成本逐年升高,但想赚快钱的渠道店,都在拼命降价促销,即使是曾经的王者,也要拼着卖。你有没有注意到?几年前的某个渠道,迈腾、雅阁的库存,还要打出7折甚至更低的价格,甚至端出旧款优惠做诱导。而今年市场上,能买到的新款油车,价格也在大幅下调,甚至低于制造成本。
我觉得,油车走到今天,像是一个倒计时的游戏,只不过这个倒计时的沙漏比想象中还快。有一度听说,油车一年的平均运营成本(油+维护)大概在1.5万到2万(估算,样本少),而新能源车的电费、维护远比油车低,百公里成本也能压到0.2元。
说到这里,得承认一点:我没细想过,未来的电池回收、二手车产业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可能性太多,也许会出现二手电池市场的泡沫,也许会有一批看似废铁价的电池,变成了新兴的能源存储载体。技术创业公司都在趁热打铁,争抢这个金矿。
而且,跑了一圈市场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点:渠道销售人员说,现在很多刚需用户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新能源,他们只是觉得油车已经不吃香,条件反射似的就转向了。这就让我很怀疑:下一次的换车潮会不会核心还是心理接受度?毕竟,很多人看似接受新能源,是被不断降价、巨量广告影响的结果。
说到这,我想起我一个修理工的朋友曾经说,现在年轻人买车,宁愿少点面子,也不愿受的折磨。这话怪有道理的。在涨,车主心里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我觉得这个压力点,才是新能源狂飙的根本。你想啊,超过每升8元,换谁都不开心。
话说回来,油车市场的死局还远没到。还得考虑一个现实:很多基层消费者,可能还在纠结充电是否方便、续航放心不放心。这事不像广告说得那么美好——充电桩密度、速度、税收优惠……这些细节,比光看数字还要落到实处。
而问界M7的火爆,其实也提醒我一件事:这个行业的命运正逐渐由技术创新+用户心理共同推动。一个小小的品牌,只要把握好痛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撕开市场。你有没有觉得,这是时代的游戏规则?
(或许我猜错了,但我更相信,未来只会更快。只是,电池的那个瓶颈还会不会变成制造成本的天花板呢?)
留给未来的,是一份看不见尽头的可能。而那个最后一段油路,是不是早就被其他因素带走了?我倒挺想知道,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