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S9预售刚出门,不算特别惊艳,但也算够意思了。33.69万起,五米二的车长,六座布局,直接跨进30万这个区间。说白了,这操作像大胃王比赛中硬塞下一块松露蛋糕。想想这价格,要在家门口的几个品牌里,那问界M9、理想L8自然会挂在脑海里互相比拼。
我试想了一下,66度电池,说白了,就是让纯电续航更能让人接受,402公里听着也不差,加上1250公里的综合续航,感觉能缓解不少家用场景的焦虑,但这还只是数字层面罢了。毕竟,实际用起来,不是单看续航,而是充电便利和二手保值。
说到配置,双向24°四轮转向挺有趣的。转向角度大,能提升车在狭窄空间的操控感。这就像骑自行车调个倒立把手,虽然不常用,但侧转掉头真方便。150毫米的双腔空气悬挂,侧倾问题基本消除。别说我没提前猜,估计设计师也是摸着良心在做它。
硬件再棒,没有相应的OTA、售后支持都难赢得市场。咱们明白,汽车到后期的竞争,是服务体系的战斗。尤其是这车的电子架构——上汽跑题的可能性,拉来了Momenta加持的L3感知,520线激光雷达加起NVIDIA Thor的算力,虚拟的未来感真让人期待。只是不知道,官方啥时候正式开启城市NOA,倒是让人有点等得不耐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感觉LS9像个商务舱,但怎么说呢,车内配置虽然豪华,但那些用料作工是不是能持久的疑问,总在脑海徘徊。三年后电池会掉电到何种程度?增程换电瓶要花多少钱?BBA品牌的保值率,也就是车子用了几年后还能卖个好价,理想、蔚来在这方面拼的可是长远的服务体系。你说这场硬件+软件的战役,最终拼的是长期的一套体系。
这让我想到,很多潜在买家,在30万左右的区间,可能会反复在问:这车值不值得买?是不是未来够用?我有个朋友——他修个车,说你要是真图面子,配置越多越花哨;但要真用心考虑长远,售后才最靠谱。这话听着挺打动人。有时候,价格差不多,买车不是挑个炫耀的亮点,而是看长远的陪伴。
不过说实话,我个人对新玩家充满好奇。毕竟,国内市场这么多追赶者,不知道他们追求的到底是短期销量爆表,还是在用心打造真正的技术和服务。这,两者中,哪个才是未来的赢者?(这段先按下不表)
智己LS9这个价位的竞争,明显带点硬拼硬味道。大部分用户关注的,还是房贷压力和用车成本——50多块油的钱,换一辆靠谱的电动车,心里也有点安慰。就算粗心算算,百公里的电费成本大概是1块儿多点;假设三年开了10万公里,总电费不到1万块钱。再看看,保值率方面,手里这车,车三年后只值个20多万,不算特别高。如果想买个家用中长远都划算的车,还得看成本能不能折算出三、五年后还能卖个不错价格。
有时候我会想,为啥觉得特斯拉那种纯电车的保值率比传统豪华品牌还高?我猜,也许是因为它的二手市场供需关系更稳定,玩家多,也能卖个白菜价。但这是不是也和品牌认知度有关?估计没那么简单。有人说,买车更像选伴侣,不是只看颜值,能不能伴你走得长远才最重要。
运动方面,LS9的这套四轮转向和空气悬挂,不是随便说说的。尤其是在城市停车或者高速变线时,能感觉到设计师在用心调校。实际体验会不会比故事里讲得那么牛逼?这个不能光看参数和测评,还得开开真车才知道。
哦对了,我还记得我朋友现场试驾时,说:操控还算顺溜,就是感觉刹车偏硬。这个细节,反映出车在调校上的用心程度——用心到了极致,却让人觉得用起来还得适应。人性化还是得慢慢磨合,那些干练的硬件,只有在连续使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
市场上还存在一个隐形的问题——售后体系。你会去问:如果三年后电池掉电快,换个电池得多少钱?这关系到车的整体生命值。很多品牌,售后承诺挺好,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变数。我曾经遇到个修理工,笑着说:车出了点问题,得等上个把星期,配件都得排队。这就是实际体验,不是标准答案。
所以,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选择像是买水果,一堆个头挺大、价格不低,吃了才知道是不是熟透了?我猜,未来几年,长远的问题才是硬指标。对了,问一下,你觉得大厂的永续服务体系,是不是比新玩家更靠谱?(这事先留白,留个悬念)
给你摆个悬念:这车上那些高科技配置,究竟能不能靠谱用三年?或者说,等到烧到不划算时,谁会是最后的守门人?真是让人期待的故事,只差一个答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