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车的朋友们来说,洗车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围绕着它的争论,却从来没有停过。
咱们身边总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车主:一种是把爱车当宝贝,恨不得天天洗,车身上但凡有一点灰尘就浑身难受;另一种则相对佛系,觉得车就是个代步工具,风里来雨里去的,脏点就脏点,有时候甚至一两个月才想起来去洗一次。
那么,这两种看似都有道理的做法,一个月不洗车和每周都洗车,到底哪一种对车子的伤害更大呢?
其实,这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很多人的固有观念可能都是错的。
我们先来聊聊洗车过于频繁可能带来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勤洗车是爱车的表现,能让车子时刻保持光鲜亮丽。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方法和频率不对,这份“爱”可能就变成了“害”。
首先,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我们车身最外层的车漆。
汽车的车漆并不是简单的一层油漆,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最外面那一层我们通常称之为清漆层。
它的作用就像我们手机屏幕上的钢化膜,主要负责提供光泽度,并且保护下方的色漆层免受紫外线、轻微刮擦和环境污染的侵蚀。
现在大多数洗车店为了提高效率,都使用高压水枪。
如果水压调节得过高,强劲的水流日复一日地冲击车身表面,实际上就是在对这层宝贵的清漆层进行持续的物理磨损。
久而久之,清漆层会变得越来越薄,甚至出现细微的裂纹,这就导致车漆的防护能力大大下降,更容易被氧化,最终结果就是车子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看起来发乌、显旧。
这就好比我们一件心爱的衣服,虽然脏了要洗,但如果天天用刷子使劲刷,再好的料子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除了车漆,车上还有很多橡胶部件也经不起频繁的“水刑”,最典型的就是车门、车窗和天窗四周的密封条。
这些黑色的橡胶圈是保证车内密闭性、隔绝风噪和雨水的关键。
橡胶制品有一个特性,就是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而老化、硬化。
频繁地用水冲洗,加上一些洗车液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加速这个老化过程。
当密封条失去弹性、变得干瘪甚至开裂后,您就会发现,跑高速时车门边开始有“嘶嘶”的漏风声,或者下一场大雨后,发现门槛条内侧或者天窗边缘有渗水的痕迹,这些都是密封条提前“退休”的信号。
更需要警惕的是对车辆电子系统的潜在威胁。
现在的汽车电子化程度非常高,发动机舱里密布着各种传感器、线束接头和电脑控制单元,这些可以说是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虽然大部分关键部件都做了防水处理,但这种防水性能并非永久有效,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如果洗车时,特别是有些车主喜欢让洗车师傅用高压水枪直接冲洗发动机舱,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一旦有水汽渗入到某个线路接头或者电脑模块内部,轻则可能导致某个功能失灵、仪表盘上亮起一堆故障灯,重则可能造成电路短路,烧毁昂贵的电子元件,那维修起来可就不是几十块钱洗车费能解决的了。
听完这些,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那干脆就少洗车,让它“糙”一点养着好了。
然而,长期不洗车,对车辆的损害同样是既深远又多方面的,甚至比洗得太勤更为严重。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来自大自然的各种“污染物”的腐蚀性。
比如,最常见的鸟粪和树胶。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普通的污渍,擦掉就行。
但实际上,鸟粪是强酸性的,它的腐蚀能力非常强。
有实验表明,如果不及时清理,鸟粪可以在短短一两天内就穿透车漆的清漆层,留下一个永久性的、无法通过普通清洗抛光去除的印记。
而树下停车时滴落的树胶,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化学反应,与车漆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强行清除时很容易连带车漆一起损伤。
其次,积攒在车身上的灰尘,在特定条件下会变成伤害车漆的“砂纸”。
车子长时间停放,会落上一层厚厚的灰尘。
这些灰尘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也就是极其微小的沙粒,硬度非常高。
当遇到下雨,或者您终于想起来去洗车,直接用布或者洗车机去擦拭这层布满沙粒的“泥膜”时,就相当于在用一张极细的砂纸在车漆表面来回打磨。
每一次这样的操作,都会在光滑的漆面上留下一道道细微的划痕。
这些划痕在平时可能不明显,但在阳光或灯光下,您会看到一圈圈的“太阳纹”,这正是车漆光泽度严重下降的元凶。
再者,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重灾区是汽车的底盘。
车身脏了我们一眼就能看到,但车底的情况却很难察知。
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为了融雪保畅通,道路上会播撒大量的工业盐,也就是融雪剂。
这种物质对金属的腐蚀性极强。
车辆行驶时,含有盐分的泥水会被甩溅到整个底盘上,附着在悬挂系统、排气管、副车架等各个角落。
如果整个冬天都不对底盘进行彻底清洗,就等于把这些关键的金属部件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几年下来,底盘大面积生锈、排气管锈穿、悬挂连接处锈蚀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这不仅影响美观,更直接威胁到行车安全。
最后,长期不洗车还会影响到车内的空气质量和我们的健康。
车头前挡风玻璃下方的格栅通常是空调系统的进气口。
如果这里长期积满灰尘、落叶等杂物,在潮湿的环境下就很容易滋生霉菌和细菌。
当您打开空调时,这些微生物就会被吹入车厢内,产生一股难闻的霉味,长期吸入这种空气,对驾驶员和乘客的呼吸系统健康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那么,综合来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把握洗车的频率呢?
科学的答案是:根据用车环境和实际情况来决定,既不能太懒,也不能太“洁癖”。
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铺装路面正常通勤的车辆来说,保持两到三周洗一次车的频率是比较合理的。
这个频率既可以及时清除掉大部分附着的污染物,又不会对车漆和各部件造成过度损耗。
如果您生活在空气盐分较高的沿海地区,或者污染较重的工业区附近,那么可以适当提高频率,比如一到两周清洗一次。
在多雨的季节,尤其是下过酸雨之后,最好能尽快用清水冲洗一下车身,以中和酸性物质的腐蚀。
对于北方的车主来说,冬季洗车的重点应该放在底盘上,每次走过撒了融雪剂的道路后,都应该尽快找地方用清水把底盘冲洗干净,这比清洗光鲜的车身要重要得多。
当然,正确的洗车方法也同样关键。
无论何时洗车,都应该先用缓和的水流将车身表面的大颗粒泥沙冲走,然后再进行擦洗。
选择中性的专业洗车液,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洗衣粉或洗洁精。
清洗完毕后要及时用柔软的毛巾将车身擦干,防止水渍留下难看的水痕。
如果条件允许,每隔三到四个月给车漆打一次蜡,相当于为它穿上了一件“防护衣”,可以更有效地抵御外界的侵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