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压力再一次给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2024年11月丰田宣布自研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多个车型全面升级价格亲民

说实话,丰田这波操作真挺让我有点懵。2024 年 11 月,丰田宣布自研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预计 2026 年就能见到实车搭载,看到这里,我第一反应是:国产新能源车的压力又大了。我们自媒体圈子里的朋友,小张都感慨,这电池技术一旦成熟,国产的电动车价格战得走到哪儿去?

这回广汽丰田在 9 月 23 日的全球车改款发布会上,汉兰达、赛那、凯美瑞、锋兰达这四款主力车型几乎全部换新,从外观、内饰到配置上全面加码。比如锋兰达,入门版 2026 款卖到 10.28 万元起,这价格放眼市面上同价位紧凑型 SUV,真算挺有诚意。可丰田的省油和耐用性,这诚意是有底气的。

万万没想到,压力再一次给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2024年11月丰田宣布自研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多个车型全面升级价格亲民-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去年和同价位竞争对手的笔记,基本上 10-12 万人民币的SUV,基本都难避内饰塑料感强、动力系统较粗糙、售后维修麻烦等问题。对比之下,广汽丰田这波升级虽不是革命性的创新,但至少把用户体验细节提升到了一个稳扎稳打的水准。像汉兰达新增的赛博金外观和星汉棕内饰颜色,对那些追求颜值和高级感的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记软广告。

再说这智能化配置。15.6 英寸智能车载娱乐系统内置高通骁龙 SA8155P 车规级芯片,听上去挺高科技,但其实很多车企为了降低成本都给车机装手机芯片,发布日期刚刚过几个月就被软件淘汰了。说得没错,我这次也小纠结了一下,到底车规级芯片是不是意味着更稳定?但后来想想,这芯片兼容性和升级路径比纯硬件更重要,不能光看规格,得结合生态才靠谱。(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们觉得,现在国产新能源车在车机系统上还算实用么?我总感觉提升空间还有不少。

万万没想到,压力再一次给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2024年11月丰田宣布自研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多个车型全面升级价格亲民-有驾

跑题跑题,我说回丰田的供应链。丰田的布局其实挺有意思。全固态电池听起来高科技,其实就像我们家做饭,不用传统的柴火、电磁炉,而是搞了个工业级高压锅——更安全、加热快、能效高,就是成本和制造难度蹭蹭蹭的往上涨。供应链上的零部件更换和验证,非常复杂,一旦出差错,量产计划就耽搁。相比之下,国产电池厂全靠规模化和价格战,短期看起来更接地气,但长远竞争力不一定撑得住。丰田这次要把全固态电池做到量产标准,说明他们从电芯到管理软件的研发流程严苛到令人咋舌。

我之前跟修理厂的一位老顾客聊过,说丰田车开着省心,维修也便宜,换个零件不至于被坑,但新能源上的零件一旦坏了,修起来可就不是1块钱的事了。换句话说,丰田可能带来的成本提升要比以前更显著,这对他们平民化策略是个考验。现在看到锋兰达低价策略,不免觉得是调动资源做到了极致。

9月发布会上,2026 款赛那的四驱臻享版特别吸引我,一排副驾驶门板的按键和航空级座椅隐藏杯托配色调整,这细节体现出设计师招蜂引蝶的心机。有朋友试驾过赛那四驱版,感叹开上去有点像商务舱的感受。和同价位奇瑞、吉利那些四驱版本比,差别不止是配置多几项,差别感觉像半个档次。

万万没想到,压力再一次给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2024年11月丰田宣布自研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多个车型全面升级价格亲民-有驾

我有点小自嘲自己太追求细节,有时候觉得换个颜色、换个灯光颜色就能卖得好,这不科学吧?可真到了4S店,用户就是被这些小玩意儿影响购买决策,真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选车逻辑。你们觉得购买时预算有限,是不是都会优先考虑看着实用的配置?

再说说凯美瑞,这次新增的2.0HSE 运动Lite版让我有点惊讶,2.5L新增的行人识别技术,看着丰田在ADAS(驾驶辅助系统)路线上的加速。相对国内一些合资品牌那种硬件丰富,软件拖后腿的节奏,丰田显得更匠心独运。不过我估计,行人识别数据的算法训练依赖于国外情境和大样本,国内用车场景差异大,这功能实操中的表现到底怎么样,我还真没细想过。

万万没想到,压力再一次给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2024年11月丰田宣布自研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多个车型全面升级价格亲民-有驾

这样算起来,厂家往车型里加这些配置,成本至少得增加 5000 元上下,存心拿出来随便卖,没谁了。按学历经济学的计算方法,用户的保值率和后期维修费用倒推,丰田这几款新车即使价格亲民,实操成本也比想象中高。至于国产品牌是否能跟上,这是个好问题。

我最后想起朋友小李说的:丰田在中国市场一直是个稳扎稳打的存在,外资车型的介入在新能源普及期起了平衡水温的作用。这从供应链角度看,有时甚至像个温度计,帮国产品牌校准节奏,这么一想,也挺妙的。

万万没想到,压力再一次给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2024年11月丰田宣布自研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多个车型全面升级价格亲民-有驾

话说回来,丰田全固态电池真的来了,国产新能源车该如何应对?难道我们这波价格屠夫逻辑真要被挑战了?还是说,又会出现技术压阵,价格跳水的轮回?好像还得多观察一阵。你有没有啥更靠谱的猜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