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瓦罐车在中国市场长期是冷门。车迷们痴迷其线条与空间,但市场残酷,销量稀薄。欧洲人以此为日常,中国人却总觉得“不上台面”。因此,每次引入都像小众情怀秀场,无法掀起浪潮。
然而,华为与北汽联手推出的享界S9T,让这个故事突然反转。预售32.8万元起,短短一小时订单突破一万台。瓦罐车,这个原本的“边缘人”,成了新能源爆款。这个结果,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在于形式。享界S9原本是一款行政级轿车,对标奥迪A6,却长期不温不火。原因很简单:行政用户最在意传统形象,新能源加持反而变成累赘。市场保守,注定走不出壁垒。
必然在于战略。华为急需为北汽翻身,而北汽更需要一款足以挽救口碑的代表作。行政车的保守群体不适合尝鲜,瓦罐车却能直接切入家用与小资青年的幻想。定位改变,用户群体瞬间更新。
在欧洲,瓦罐车是主流选择,SUV都要靠边站。旅行、运动、家庭一车兼顾,实用与优雅兼得。对标中国SUV热潮和美国皮卡文化,瓦罐车的价值根本不是小众,而是地域偏好不同。
因此,华为的S9T更像一次文化引进。它不是单纯的车,而是欧洲生活方式的符号化产品。城市青年的“想象欧洲”,在一台瓦罐车上得到满足,仿佛生活的品质标签被点亮。
过去的S9卖不动,是因为没有触动情感。用户面对新能源行政轿车,想起的是风险与质疑。而S9T卖爆,是因为它击中了憧憬:自由旅行、街头风景、家庭休闲。空间叙事远比马力参数更有力。
订单破万,说明华为选对了切口。SUV市场已被理想、小米、问界围攻,轿车市场被小鹏和特斯拉封锁,唯独瓦罐车这一空档,仍是蓝海。华为没有重复竞争,而是独辟蹊径。
这也是北汽最好的机会。曾经的北京汽车,困于合资与自主夹缝,如今借华为的技术和渠道,终于有一款车型被市场追捧。瓦罐车爆单,不仅是产品成功,更是品牌翻身的信号。
从造型上看,S9T没有过分追求轿跑化,而是完整保留了旅行车的线条。低趴车身,修长尾部,配合新能源的智能化与安静体验,恰好补齐了传统瓦罐的短板。这种融合,正中目标人群下怀。
更关键的是,华为把它塑造成了“生活方式”的工具,而非单纯交通工具。用户在意的不是零百加速,而是露营场景、家庭出游、街拍氛围。它被定义为“小资青年的生活道具”,而不是代步机器。
反观竞争者,蔚来、理想都在堆叠大五座、大六座SUV,路线趋同,卖点同质。消费者审美疲劳已久。S9T的爆单,提醒行业:差异化才是核心,而非无限复制“冰箱彩电大沙发”。
在价格上,32.8万元预售价,瞄准的正是理想L7、蔚来ET7的区间。不同的是,理想卖“奶爸”,蔚来卖“行政”,华为卖“生活方式”。三种叙事,差异明显。华为的优势是更贴近年轻人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瓦罐车的热度是否能持续,仍要观察。欧洲的成功未必等同于中国的持久性,但至少这一次,华为用文化嫁接的方式,完成了突破。比起盲目卷参数,这样的打法更聪明。
未来趋势或许是,更多中国品牌开始引入海外主流车型文化,不再局限于SUV与轿车的二元模式。S9T的爆单,或许会成为瓦罐车在中国市场的转折点。它不仅是车,也是一次文化试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