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刘强东最近的这波操作,确实有点让人惊讶。你说,这大半年来,他在汽车行业的动作也太密集了——从联手广汽、宁德时代搞出“国民好车”,到拉着长安合作,再到这次帮小鹏汽车在迪拜建了个中东最大的备件仓库。这种节奏,真不是一般人能跟得上的。
先聊聊小鹏的这事儿吧。10月15日,京东物流官宣,这备件仓库正式投入使用。位置选在迪拜的杰贝阿里保税区,区域优势不用多说,是中东物流的重要枢纽。你不觉得挺厉害吗?这备件中心不仅存储了上千种汽车配件,直接覆盖了小鹏多款车型的维修需求,还成了小鹏在中东最大的一块供应链地盘。这不单单是一个仓库,它更像是个桥头堡,明显是在给小鹏的全球化售后开“通道”。而京东挺胸膛说,这回他们又在中东市场表现了领先的供应链实力。
我觉得他们的合作里更值细琢磨的,是一个隐藏的“信号”。并不是刘强东把业务从电商跨到汽车那么简单,而是京东的模式正在悄然重塑整个汽车行业。他可不是想和这些车企干“抢市场”的事儿,他干的,是搭建“系统”。京东那个“国民好车”,就是典型案例:造车是广汽的强项,换电技术有宁德时代撑腰,而用户调研、销售运营、甚至连后期服务,统统交给京东来全链条打理。连“巧克力”换电模式都设计上了,估计刘强东还琢磨了一下配套的车衣和养护套餐,让了解自己习惯的玩家来服务车主,是图个省心。真的很得劲。
我记得前几天还去京东上瞟了一眼“国民好车”,页面上已经有十几万人预约互动了。这数据意味着什么?不光是京东懂怎么吸引用户、提炼需求,更多的是他可以直接把用户的反馈,反哺到造车的环节里,把用户要的、该优化的都直接改到产品。但这还只是个。他携手小鹏在中东搞备件仓,同样可以理解为是在“摸消费者脉”。毕竟全球化售后布局,是车企们往外打天下的基础。京东这通操作,不是给车企加了几台仓配服务这么简单,而是在一片新市场插了“专业票”。
说个题外话,我觉得京东的底气和逻辑里藏了更大的变化,那就是——以前汽车行业拼产能、追性价比,刘强东却抓住了“效率+确定性”这个维度的新趋势。咱们买车最烦的事儿是什么?不就是车好买,服务难搞吗?车坏了跑一圈4S店,预约麻烦,维修时间各种拖延,要啥配件还经常从外地调配,等得头发都能急白。再一看海外市场就更难了,不靠谱的售后网点加上物流的各种坑,能让车企头疼到怀疑人生。
京东不一样,他的物流那可是老本行,早先在电商时代“当日达”的口号喊得响亮,现在这套打法直接给车企搬过来了,跨界但内行。京东物流的算法团队能摸准用户需要啥型号的车,帮厂商规划生产;养车网点和门店布局解决了一大堆售后的痛点;整车整配件都能跑全国甚至全球送到手。别的不说,就像比亚迪那事儿,第一次部电商的直营售后店,靠的还不就是京东这“高效闭环”?这要放到以前,想都想不到,谁会真信电商能把维修保养这种精细活干起来。
这么改变的逻辑已经悄悄写到行业的骨子里了。以前车企们忙着造车、刷产量,现在都在琢磨怎么搞升级服务,怎么抢效率糊口。行业里不是没有竞争者,但大多人还是冲着造车、卖车发力,真下功夫搞生态闭环的没几家。京东抓住了车企的短板,打基础、建渠道、做生态,从后端一项项补上车企缺的部分。其实这套路跟当年刘强东缔造京东的过程如出一辙。自建物流,抗住短期亏损,最后搞定供应链,守住全电商平台的命脉。
这么玩,怎么看怎么聪明。他不跟车企硬碰硬,而是避开厂房产能那摊事,专心死磕供应链:通过提效率吸引车企投怀送抱,用服务和系统把用户绑死,最终撑起一个上到生产调研,下到海外备件的生态系统。车企造的是车,京东做的是“可用的车”。而对于我们这些消费者来说,刚好享受到这服务升级了。这一点,刘强东看得真准。
可是再回头反思一下,你有没有觉得很奇妙?北京有些人当年挺不看好京东自建物流的,觉得是烧钱还拖累。可如今大家发现,这份看似笨重的基建,竟然成了他最坚实的护城河。谁还敢说刘强东不会下棋?尤其现在,连汽车市场这盘子都被他抓住了最核心的一环。“流通命脉”,“效率闭环”,这些听着像商业术语的词儿,背后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倾向:谁帮大家把整体路线铺宽,谁就有机会走得最远。
从京东的招聘岗位也能看出端倪——算法高工、供应链老总、售后负责人这些百万元的高端职位,是妥妥地奔着搞生态系统来的。门店、备件仓库,是硬件;算法和服务体系,是软件。京东这波不光让自己卡了汽车产业的命脉,也在用效率优势推动整个行业的服务升级。
所以你问我怎么看?我真心觉得,这事儿干得漂亮。有的时候,商业竞争不是看谁最能跟风去造,而是看谁的打法最有全局观、最有格局。就像说的,能让别人成功的人,必然也能让自己走得更远。刘强东,这回是真的学会了“凭借一共和国”,把超级管家的角色刻进了今天的汽车时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