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最近注意到那条重磅消息了吗? 2026年1月起,咱们国家电动车出口要实行许可证管理了,新车和二手车彻底分开,各用各的编号。 这意味着什么? 那些把国内新车当二手车往外卖的灰色通道,彻底被堵死了。
曾经有人在国内花四万块买辆车,转手中东就能卖到十万以上,理想L9在俄罗斯标出九十万天价——这样的套利故事,以后怕是难以为继了。
前段时间我和几位刚从中东考察回来的车企朋友聊天,听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比喻:说中国车出海,就像个刚学会游泳的人,原本在浅水区扑腾,现在突然被推到了深水区,会不会溺水,就看真本事了。
车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国内享受着越来越完善的电动车售后服务时,那些出口到国外的车,万一出了问题,谁来给车主修车?
我认识一位在哈萨克斯坦买了比亚迪宋PLUS的中国同胞,他告诉我那车比国内便宜了四成,但有一次小碰撞后,等个配件花了整整两个月。
价格是便宜了,可后续的服务保障呢?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特斯拉的聪明之处。 人家早就在全球各地与本地服务商签了合同,车主无论在哪里买车,基本都不用担心售后问题。 而咱们很多中国品牌,光想着怎么把车卖出去,却没想明白怎么修、怎么服务、怎么让人放心。
还记得九十年代吗? 那时候我们搞合资,是为了换技术、换生产线。 现在角色互换了,我们卖车给别人,别人却要求我们建厂、雇本地人、按他们的标准来。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有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丰田的Hilux为什么能卖遍全球? 不是因为它便宜,而是它懂得根据不同地方调整自己——在沙漠地区改发动机,在热带地区强化空调,在崎岖山地调校悬挂。 这种因地制宜的真本事,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我试驾过不少国产电动车,说实话,性能一点都不输国际品牌。 咱们的车在智能化、电池技术等方面甚至已经走在了前面。 但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常常被当作“便宜货”?
问题就出在我们太注重卖车本身,而忽略了卖车之后的那些事。
去年我在欧洲参观车展时,和当地经销商聊起中国电动车。 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车辆质量,而是售后网络是否跟得上。 欧洲从2024年起强制要求电池护照,中国车企已经在跟进,这是好事。
但光有技术认证还不够,还得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俄罗斯从2023年开始收高额回收费,2024年又砍掉免税通道,新税直接按电机功率算,只给在当地建厂的车企退税。 这招挺狠的,摆明了是在筛选真正有长期承诺的车企。
政策收紧,本质上是一场国际汽车圈的重新洗牌。 谁说了算? 不是谁卖得多,而是谁定得了规矩、修得了车、担得起责任。
有人说灰色渠道其实帮了不少新兴市场打开门,小车商要是没生意,整个出口链条就可能断了。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长远来看,靠钻空子做生意终究不是正道。
欧美也有平行进口车,但他们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我最近去看了比亚迪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的工厂,那规模、那投入,确实是大手笔。 虽然花钱多,但这是真正在做品牌,是让人记住名字的正确方式。
走正道可能慢一些,但走得更远。
车友们,如果我们打算买一辆可能出口到国外的车,最关心什么? 价格? 性能? 还是三年后在那遥远国度是否还能找到配件和维修点?
我问过很多车主,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可靠的售后服务往往比一时的价格优惠更重要。
这个世界已经变了,玩法也得跟着变。 过去我们靠便宜抢市场,现在得靠本事站稳脚跟。 谁懂外国的规矩,谁摸得清当地人的需求,谁肯把消费者当回事,谁就能撑下去。
只会压价、堆数量的人,早晚被甩掉。
这不是打压出口,是逼着大家学会怎么活。 政策不是终点,是提醒——提醒我们要从“卖车思维”转向“服务思维”,从“贸易思维”转向“品牌思维”。
等2026年灰色通道一关,售后谁来管? 国内车企真准备好了吗?
车友们,随着明年出口政策的收紧,中国车企将面临真正的国际化大考。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逼迫我们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从卖产品转向做品牌。
看看那些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的车企,哪个不是本地化做得彻底、服务跟得到位的? 世界已经变了,玩法也得跟着变。
这样的转变,你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