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丰田汽车启动了一项神秘项目的预热宣传,并宣布将于10月13日正式揭晓具体内容。
外界普遍推测,作为品牌旗舰的"世纪"系列将在丰田体系中承担更为关键的角色。
要知道,雷克萨斯LM的官方指导价为116.6-155万元,历史上曾出现加价40-80万的情况,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现在丰田要把自家的"旗舰中的旗舰"可能单独拉出来,这波操作到底是"膨胀了"还是"胸有成竇"?
咱今天就来扒一扒。
世纪凭啥敢叫板LM?
它手里攥着什么?
丰田动这步棋,真不是拍脑门儿。你要说它是心血来潮,那可真小瞧了这家百年车企的战略眼光。核心就俩字儿:需求。
先说说世纪这车到底什么来头。
1967年,丰田为了纪念创始人丰田佐吉诞辰100周年,专门打造了这款顶级豪车。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纪在日本就是个特殊的存在——它不是拿来卖的,更像是拿来"供"的。日本皇室成员坐它,大企业老板开它。
在日本本土,世纪每个月限量生产30辆,这产量比劳斯莱斯还稀罕。
2023年9月,丰田首次推出了世纪的插电式混合动力SUV版本,在日本的起售价是25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24万。
这车引入中国后,取了个很有意境的中文名——"世极",官方指导价飙到198万元。
这价格一出来,很多人都懵了:一辆丰田卖到快200万?
这是认真的吗?
但丰田确实是认真的,而且手里攥着的牌还真不少。咱先说技术层面,世极SUV采用的是3.5升V6发动机加前后双电机的插电混动系统,综合功率达到303千瓦。虽然CLTC工况下纯电续航只有70公里,但这套混动系统的平顺性和静谧性,那是真没得说。
关上车门,外面就算放鞭炮估计都听不太清,这隔音水平可不是吹的,用的都是航天级别的材料。
再说内饰配置。
世纪的后排不是简单的"老板座",那是真正的"移动会客厅"。
座椅可以360度旋转,配小桌板不说,你甚至能定制茶室模式——带煮茶机、香道套装,还有专门的屏幕分区。有钱人要的不就是"别人没有我有"的感觉吗?雷克萨斯LM虽然也豪华,但说实话,那套内饰设计已经用了好几年,外观也是十年如一日,消费者早就审美疲劳了。
可问题来了,技术再好、配置再高,市场不买账也白搭。
实际情况就摆在那儿:世极在中国市场9个月只卖出去37辆,平均每个月连5辆都不到。
这销量惨到什么程度?
有媒体算过一笔账,就这点销量,估计连经销商的店面租金都覆盖不了。
有网友调侃说:"198万的丰田,落地价能到小400万,这钱除了买不了库里南,其他豪华SUV随便挑,谁会买个丰田牌子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矛盾:丰田世纪在日本是"国宝级"存在,但在中国市场就是个尴尬的"贵价丰田"。
日本消费者认这个牌子,因为它承载了文化象征意义;但中国消费者花200万买车,要的是国际认可度和面子,而不是"日本特供"的情怀。这就好比你在国内花200万买辆红旗L5,确实够豪华够特别,但开出去别人反应可能是"这车多少钱",而不是"哇,红旗L5"。
所以丰田现在面临的选择就很关键了。
要么继续把世纪作为丰田旗下的小众产品,每年在中国卖个几十辆意思意思;要么干脆独立出来,打造一个全新的超豪华品牌,跟雷克萨斯、劳斯莱斯、宾利这些牌子正面刚。前者安全但没意义,后者风险大但想象空间也大。从丰田这次的预热动作来看,它显然不想继续"意思意思"下去了。
"世纪独立"不是分家,丰田在布什么局?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多挂个标、改个LOGO的事儿吗?
哪有那么复杂?
但你要真这么想,那就太小看丰田的野心了。
世纪独立这件事,背后藏着三张牌,每一张都关系到丰田未来十年的战略布局。
一张是技术牌。
世纪现在用的插电混动技术,可不是随便拿来凑数的。
这套系统虽然纯电续航只有70公里,但整体的能耗控制、NVH(噪音、振动、声振粗糙度)表现,都代表了丰田在电气化转型上的最高水平。
你想想,丰田为什么要把最好的技术率先放在世纪上试水?
就是想通过这个旗舰产品做技术背书,然后再慢慢下放到埃尔法、雷克萨斯的其他车型上。
打个比方,就像手机行业里的旗舰机,厂商总是先在旗舰机上堆最新的技术,等市场反馈好了、成本降下来了,再把这些技术用到中端机、入门机上。丰田也是这个思路。世纪独立之后,这些"黑科技"就能打上"世纪专属"的标签,消费者一看:"哦,这技术是世纪下放的,肯定靠谱。"这就是技术品牌化的玩法。
一张是利润牌。
咱们来算笔账。
雷克萨斯LM官方指导价116.6-155万,加价40-80万之后,实际成交价在150-230万区间。
而世极的官方指导价就是198万,虽然目前销量惨淡,但你架不住它定价高、利润空间大啊。
世纪如果独立成品牌,就不用再跟雷克萨斯共享利润,也不用受丰田主品牌"亲民"形象的拖累。
而且独立品牌还有个好处:可以自己定价策略。
现在世极卖198万没人买,是因为大家觉得"丰田不值这个价"。
但如果世纪变成独立品牌,就可以塑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形象——不再是"丰田的高端车",而是"跟劳斯莱斯、宾利一个级别的东方豪华品牌"。
这样一来,198万的定价就不是"贵得离谱",而是"物有所值"了。
当然,前提是品牌塑造得成功。
一张是品牌牌。
这张牌才是丰田最看重的。
你看本田有讴歌,日产有英菲尼迪,马自达虽然没单独做豪华品牌但一直在往高端走。
唯独丰田,虽然有雷克萨斯这个成功案例,但雷克萨斯的定位还是"豪华品牌",够不上"超豪华"。
劳斯莱斯、宾利、迈巴赫那才叫超豪华,起步价就是300万以上。
丰田想要的,就是在"超豪华"这个细分市场插上一脚。
不是说要跟劳斯莱斯正面硬刚销量,那不现实。但至少要让世界知道:"丰田也能造出顶级的车,不只是造卡罗拉家用车。"这对品牌形象的提升是巨大的。就好比华为,它推出Mate系列高端机,并不指望Mate能卖过中低端机型,但Mate的存在提升了整个华为品牌的档次。
世纪独立之后,可以跟丰田主品牌形成"品牌矩阵"。
丰田负责走量,雷克萨斯负责豪华市场,世纪负责超豪华市场。
三个品牌各司其职,既不内耗,又能覆盖不同消费层级。
在汽车行业很常见,大众集团就是典型——大众主品牌走量,奥迪打豪华,宾利、兰博基尼负责超豪华。
丰田现在想复制的,就是"多品牌协同"的战略。
但话说回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世纪要真想独立成功,光靠"画饼"可不行,它得实打实地解决市场接受度、渠道建设、服务体系这些硬骨头问题。
这就引出了世纪独立要过的三道坎。
世纪单飞能成吗?
先过这三道坎儿!
理想虽好,但现实摆在那儿:世极在中国9个月只卖了37辆,这成绩单实在拿不出手。
丰田要想让世纪真正独立并且站稳脚跟,至少得过三道坎。
一道坎是用户认知。
说白了,就是消费者不认这个牌子。
你在中国花200万买车,要的是什么?
面子、认可度、保值率。
开辆劳斯莱斯出门,别人一看就知道"这车贵";开辆迈巴赫,也是妥妥的豪车标志。但你开辆世极呢?十个人里有九个不认识,还有一个可能以为是改装的丰田汉兰达。这就是品牌认知度不够带来的尴尬。
咱们可以参考一个案例:红旗H9。
红旗当年推出H9的时候,喊的口号也是"对标奔驰S级",定价30-50万区间,配置、做工确实不错。
但销量呢?
一年也就卖个一两万辆,跟奔驰S级根本没法比。
为啥?
因为大部分消费者买豪华车,买的不只是产品本身,更是品牌背后的历史积淀、文化认同。
红旗虽然是"国车",但在市场化竞争里,它的品牌力还是差了点火候。
世纪的情况更尴尬。
红旗好歹还有"国车"这个标签加持,世纪在中国就是个纯粹的"舶来品"。
日本人认它,是因为它代表了日本制造的顶峰;但中国消费者凭啥认它?
就因为它是丰田造的?
那问题来了,丰田在中国消费者心里的形象就是"家用车之王"——卡罗拉、凯美瑞、汉兰达,哪个不是主打性价比和耐用的?
现在跳出来个200万的丰田,这心理落差也太大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世纪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切割,彻底跟丰田主品牌划清界限,就像雷克萨斯当年进入北美市场一样,绝口不提"丰田"二字;二是讲故事,疯狂输出"东方豪华""日本匠人精神""皇室御用"这些概念,让消费者觉得这车不是普通的豪车,而是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大量的营销投入,而且成功率还不好说。
一道坎是渠道和服务。
雷克萨斯LM之所以能卖得好(虽然有加价,但人家确实卖得出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雷克萨斯的4S店服务做得到位。
上门试驾、专属管家、定制化保养,这些都是标配。
买LM的客户,享受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全套的VIP服务体验。
世纪如果独立,就得建一套更顶级的服务体系。
你想啊,客户花近200万甚至更多买你的车,结果服务水平跟雷克萨斯差不多,甚至还不如,那凭啥选你?
人家宾利的客户,销售顾问能记住客户家里几口人、孩子上几年级、喜欢喝什么酒,这才叫超豪华服务。
世纪如果做不到这个level,就别谈什么"独立品牌"了。
但问题是,建服务体系要钱,而且是大钱。
宾利、劳斯莱斯之所以服务好,是因为它们的客单价高、利润足够,养得起这么一套昂贵的服务系统。世纪呢?现在一个月才卖几辆车,这点销量根本支撑不起一个独立的服务体系。所以丰田现在面临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不建服务体系,销量上不去;销量上不去,又没钱建服务体系。
一道坎是对手反击。
超豪华市场就那么大块蛋糕,你世纪想来分一杯羹,别人能同意吗?
迈巴赫最近刚推出了纯电版本,劳斯莱斯也在憋大招准备推商务MPV车型。
这些老牌豪门,哪个不是玩品牌营销的高手?
它们一旦发现世纪有威胁,分分钟就能用价格战、服务升级、限量版车型这些招数把你压下去。
而且别忘了,中国本土品牌也在虎视眈眈。
仰望U8、红旗L5、腾势D9这些车,虽然定位不完全一样,但目标客户群有很大重叠。
世纪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不仅要跟国际豪门斗,还得跟自主品牌抢市场,这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你看,世纪独立这件事,丰田想得美,但路走得不容易。
它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急着官宣独立,而是先把这三道坎一道一道地趟过去,尤其是一道——让中国消费者真正认可这个牌子。
如果连认知度都解决不了,后面两道坎压根没机会去过。
网友吵翻了!
这几个问题你怎么看?
自从丰田释放出"世纪可能独立"的信号之后,网上的讨论就没停过。
有人看好,觉得丰田终于要在超豪华市场发力了;也有人唱衰,说丰田这是"膨胀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咱挑几个最热的问题来聊聊。
一个问题:"世极独立后能抢过迈巴赫吗?"
说实话,短期内基本不可能。
迈巴赫那可是有百年历史的品牌,虽然中间停产过,但2014年复活之后,靠着奔驰S级的底子加顶级豪华配置,迅速在超豪华市场站稳了脚跟。
2024年,迈巴赫在全球的销量突破2万辆,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也是稳稳的。
世纪凭什么跟迈巴赫比?
品牌力差太多,销量更是天差地别。
世极9个月卖37辆,迈巴赫一个月就能卖出去几百辆。
这不是一个量级的竞争。
但话说回来,世纪也不是没有机会。
它的机会在哪儿?
在于差异化。
迈巴赫主打的是"德国工业精髓+极致奢华",那世纪就可以主打"东方美学+新能源技术"。
你迈巴赫是V12大排量,我世纪就用插电混动,油耗低、环保,还能上绿牌。你迈巴赫内饰是欧式豪华,我世纪就做日式禅意,甚至可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差异化定位,才是世纪唯一的生存之道。
但这里有个前提:世纪得先让消费者知道"我跟迈巴赫不一样",而不是让消费者觉得"这是个想学迈巴赫的山寨货"。
这就又回到了品牌塑造的问题上。
一个问题:"丰田是不是飘了?
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拆品牌?"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很多人觉得,丰田现在在中国市场日子也不好过——2025年上半年,丰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新能源转型又慢,这时候还要分心搞什么世纪独立,不是瞎折腾吗?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丰田恰恰是因为日子不好过,才想开辟新战场。
传统燃油车市场被新能源车冲击得厉害,丰田在中低端市场的份额一直在被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品牌蚕食。
与其继续在红海市场里厮杀,不如去超豪华这个蓝海市场试试水。
超豪华市场有个特点:受经济周期影响小。
你看劳斯莱斯、宾利,哪怕全球经济不景气,它们的销量该涨还是涨,因为买得起这些车的人,根本不在乎经济好不好。
丰田如果能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哪怕一年只卖几千辆世纪,但因为单车利润高,也能给整个集团带来可观的利润贡献。
所以丰田不是飘了,而是在焦虑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只不过它选的这条路,风险确实很大,成功率也不好说。
一个问题:"世极在中国卖不动,是产品不行还是策略不对?"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客观来说,世极这车本身没啥大毛病。
动力够用、配置够豪华、做工也够精致。
它卖不动的根本原因,不在产品,在于定价策略和品牌定位的错位。
198万的价格,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丰田"这个品牌的心理预期上限。
哪怕你再怎么强调世极的特殊性,但在消费者心里,它还是"丰田"。
这就好比你去餐厅吃饭,平时吃个盖浇饭二三十块,告诉你今天有个"顶级盖浇饭",卖200块一份。
你会买吗?
大概率不会,因为在你的认知里,盖浇饭就值二三十。
所以世纪的问题不是产品不行,而是"人设"崩了。
丰田在过去几十年里给中国消费者建立的品牌形象太深入人心了,现在想改,难度可想而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世纪必须独立,必须跟丰田主品牌彻底切割,否则永远卖不动。
结语:世纪单飞,丰田的"高端梦"能圆吗?
从目前情况看,丰田的"世纪独立计划"还处在预热阶段,具体怎么操作、什么时候正式官宣,都要等10月13日的发布会才知道。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不是丰田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丰田看到的,是超豪华商务车市场的潜力。
这个市场虽然小众,但利润率高、受经济周期影响小,确实是个值得深耕的领域。
但问题是,看到机会和抓住机会是两回事。
世纪要想真正立起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品牌认知度要从零开始建立,服务体系要从头搭建,竞争对手还在虎视眈眈。
现实的问题是,世极在中国市场9个月只卖了37辆,这个数据实在太难看。
虽然这不能完全代表世纪品牌的潜力,但至少说明现阶段的策略是失败的。
如果世纪真的独立,丰田必须拿出一套完全不同的打法,否则只会重蹈覆辙。
至于能不能成为丰田的"下一个雷克萨斯"?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雷克萨斯当年进入北美市场的时候,也是被各种质疑,但人家用了二三十年时间,硬是从零做到了豪华品牌前三。
世纪有没有这个耐心和决心,能不能熬过最艰难的起步期,这才是关键。
说到底,超豪华市场拼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品牌、文化、服务的综合实力。
世纪如果只是换个LOGO、提高点配置就想分蛋糕,那注定会失败。
它必须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要的是什么,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和投入,才有可能在这个残酷的市场里活下来。
2026年再看世纪的销量数据,或许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
到那时,是丰田"打脸"了所有唱衰者,还是市场"打脸"了丰田的雄心壮志?
咱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