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悦达起亚发布了一份看着挺不错的成绩单,说他们8月份卖了20974辆车,这已经是连续第六个月销量超过两万辆了。
而且今年头八个月加起来,总共卖了超过16.5万辆,比去年同期还增长了7%。
一看到这个消息,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哟,韩系车这是要缓过来了?
毕竟前些年起亚在国内市场确实经历了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现在能稳定在每个月两万多的销量,听起来像是个触底反弹的好兆头。
但是,咱们老百姓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热闹。
这数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门道?
这个“成绩如何”的疑问,咱们今天就得好好说道说道,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现在汽车厂家的“销量”,跟咱们普通人理解的“卖给消费者的数量”,可能不是一回事。
这份报告里,除了提销量,还特意说了一件事,那就是出口。
报告里提到,悦达起亚8月份光是发动机就出口了将近1.2万台,今年1到8月累计出口了8万多台。
这还只是零件,更关键的是整车出口。
虽然报告里很巧妙地没有公布8月份具体出口了多少辆整车,但它给了一组更宏大的数据:从2018年到现在,悦达起亚在盐城的工厂已经累计出口了超过47.7万辆汽车,卖到了全世界89个国家和地区,赚回了51.3亿美元的外汇。
这组数据信息量就太大了。
它告诉我们,悦达起亚现在在中国的工厂,已经不仅仅是为中国市场生产汽车了,它更像是一个面向全球的“世界工厂”。
这么一想,那个月销两万多的数字,咱们就得重新审视了。
这两万多辆车里,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卖给了咱们国内的消费者,又有多少是生产出来直接装船运到国外去了?
这个比例,厂家没说,但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出口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这就好比一家饭店,对外宣传说每天卖出两千份菜,听着生意火爆,但实际上可能有一千份是做成了外卖便当,供应给了海外的连锁店,真正坐在店里吃饭的客人消费的只有另一半。
所以,要评价悦达起亚在中国的真实市场表现,光看这个总销量数字,是会产生误解的。
它更像是工厂的“总产量”报告,而不是国内市场的“销售业绩”报告。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为什么起亚要把这么大的精力放在出口上?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国内市场,它真的有点“卷不动”了。
咱们来看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刚刚上市的2026款起亚嘉华。
这是一款中大型的MPV,块头大,看着也气派。
官方公布的指导价是28.89万到33.99万元。
可就在新车上市的同时,起亚搞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操作:其中一款官方标价29.99万元的车型,直接给出了一个21.89万元的“限时补贴价”。
您没看错,新车一上市,还没怎么卖呢,就自己给自己砍了8万多块钱。
这种操作在汽车圈里可以说是相当罕见了,这已经不是普通的促销打折了,这简直就是“挥泪大甩卖”。
这种行为背后透露出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了:在国内的MPV市场,甚至是整个汽车市场,起亚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
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像比亚迪、理想、问界等等,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突飞猛进,产品做得越来越好,价格还实惠,抢走了大量的客户。
另一方面,其他合资品牌,比如大众、丰田、本田,也都在拼命降价保市场。
在这样的夹击之下,起亚的品牌吸引力大不如前,产品虽然本身不差,但在消费者眼里,它既没有国产车那么新潮智能,品牌光环又比不上德系日系的一线大厂,处境就非常尴尬。
所以,像嘉华这样的新车,除了用这种“伤筋动骨”的大降价来吸引眼球、换取一点销量,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看,悦达起亚现在的生存策略就非常清晰了。
它实际上是在走一条“两条腿走路”的路线,只不过一条腿主内,一条腿主外,而且主外的那条腿越来越粗壮。
在国内市场,它的策略是“求生存”。
通过大幅度的降价,维持一定的市场曝光度,让大家别忘了还有起亚这个品牌,同时也让经销商网络能够勉强维持下去。
而在海外市场,它的策略是“求发展”。
它充分利用了中国盐城工厂成熟的生产线、完整的配套供应链以及相对更低的综合制造成本,把“中国制造”的起亚汽车,作为一张极具竞争力的王牌,打向全球。
说到底,悦达起亚的这种转型,一方面是它在中国市场竞争失利下的无奈之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是我们中国制造强大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起亚全球选择把中国作为其重要的出口基地?
而不是在韩国本土或者东南亚其他国家扩大产能?
答案就在于我们中国的工业实力。
我们有全世界最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从一个螺丝钉到一个复杂的芯片,基本上都能在国内找到供应商。
我们有大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还有高效的物流体系。
所有这些优势结合在一起,使得从中国工厂生产出来的汽车,即使挂着国外的品牌,也具备了在全球市场拼杀的成本优势和品质保障。
所以,悦得起亚的出口业务越是红火,就越能证明“中国制造”的含金量有多高。
未来,他们还要追加投资,对盐城工厂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再升级,今年的出口目标更是定在了18万辆。
这说明,这条“出口自救”之路,他们会坚定地走下去,而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正是我们强大的中国供应链和制造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