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到上海虹桥站搞了个什么“室内导航”,我第一反应是太阳是不是要打西边出来了。一个浓眉大眼的交通枢纽,不好好琢磨怎么让大家停车便宜点,居然开始不务正业,研究起“室内导航”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了。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我不解决真问题,但我可以创造一个伪需求然后用一个高科技的姿势解决给你看的精神。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说我们那点科技都用在生存上了,你们倒好,用来在火车站里找厕所。
这个“室内导航”号称覆盖六大场景,还有四大功能,听起来特别赛博朋克,仿佛装上这个APP,你就能在虹桥站里体验到《攻壳机动队》的电子脑,下一步是不是就要义体化了?但问题的核心是,一个正常的火车站,需要用上堪比“任意门”的黑科技来导航吗?这不就侧面说明了,你这个地方建得跟个八卦阵一样,进来就出不去,进去就得懵。属于是自己挖了个坑,然后得意洋洋地展示自己新买的梯子有多牛逼。典中典。
我作为一个常年在虹桥站坐高铁的中年人,可以负责任地说,在虹桥站迷路,那是一种玄学。你明明看着指示牌,但就是会走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现在好了,官方不装了,摊牌了,直接承认“我们这旮旯确实容易迷路”,然后给你配了个“电子导盲犬”。他们甚至还贴心地给你搞了“车位标记”功能,就问你怕不怕?这个功能的潜台词是,我们的停车场大到能让你忘了车停在哪,而且大概率你也会忘。
但这都不是最魔幻的。最魔幻的是这个导航解决的根本不是痛点,真正的痛点,那个明晃晃摆在那里的、能让所有自驾人士心态爆炸的,是那个堪比修仙渡劫的停车费。
我们来看看这个收费标准:第一天60,第二天80,第三天开始,每天110。
抢钱啊简直是!
60块,80块,110块。
这哪里是停车费,这是在缴纳信仰税。你停的不是车,是给虹桥站的宏伟建筑交的“瞻仰费”。这个价格,突出一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精神。它成功地把所有开车来这儿的人,都逼成了一个临时的价格敏感型用户。
这时候,真正的好戏才开场。当官方停车场用金钟罩铁布衫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凡人勿近的“圣地”时,真正的“民间修仙者”就出现了。在虹桥站周边1到3公里的地方,存在着一个平行宇宙,那里的一天,只需要23到25块。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官方在卖压缩饼干,旁边的小卖部在卖满汉全席,还比你便宜一半。
官方停车场每天110,民间停车场只要25。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价格战了,这是闪电战,是降维打击。如果说官方停车场还在用冷兵器时代的逻辑收过路费,那周边这些停车场,直接掏出了反物质炮。
最好的防御不是做更好的盔甲,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周边停车场用的就是这个逻辑。他们用“淘车位”这种小程序,把自己的价格、距离、环境,清清楚楚地亮出来,不跟你玩虚的。这就好比一个道诡异仙里的角色,直接把自己的心素剖出来给你看,告诉你我就是便宜,我就是能处,你爱来不来。这种真诚,在官方停车场那种“爱停不停”的上帝视角面前,简直是一股清流。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怨妇,对着虹桥站的停车场发牢骚。但讲真,这钱花的确实冤。
所以你看,整个事情就变得非常荒诞。官方花大价钱,搞了一个看起来很牛逼的“室内导航”,试图证明自己在努力提升用户体验。但用户真正的痛点,那个每天都在流血的伤口——停车费,它假装看不见。它给你一把屠龙刀,让你去杀鸡。而真正的恶龙,也就是那个停车费,它自己正在旁边数钱呢。
这种感觉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有些用户就是愿意为“官方”这两个字付出溢价,就像有人就是觉得奔驰的标值20万一样。这是一种信仰。虹桥站的官方停车场,服务的可能就是这批用户。他们的核心需求不是便宜,而是“我就停官方的”,这是一种身份和便利性的象征。
但对于我们这种凡人来说,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出行的关键,也不在于你那个导航有多骚,而在于我能不能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只要我停车便宜,多走两步路算什么?
所以,虹桥站那个“室内导航”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大概率是,那些愿意花110块停车的人,用着它在里面找星巴克;而我们这些停在旁边25块停车场的人,打开手机,用的却是高德地图,步行导航到进站口。
最终,真正的科技平权,不是让每个人都用上高大上的新技术,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消费水平的、性价比最高的“水泥补丁”。
所以,虹桥站的终极省钱方案是什么?是那些App吗?是那些周边停车场吗?
不,都不是。
是别开车。因为你一旦想开车,你就已经输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