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吉利年中销量首超本田、日产,全球前10大车企格局再生变

2025年6月中旬,比亚迪和吉利两家中国车企,年中销量数据一公布,把老牌日系巨头本田、日产给"超了"!

比亚迪、吉利年中销量首超本田、日产,全球前10大车企格局再生变-有驾

要知道,过去十几年里,全球车企销量前十的名单里,日系品牌至少占三四个席位(丰田、本田、日产铁三角),德系(大众、宝马)、美系(通用、福特)轮流坐庄,中国车企最多也就挤到边缘。

可次,比亚迪上半年卖了162万辆,吉利卖了95万辆(含沃尔沃等子品牌),本田和日产加起来才180万辆出头,单拎出来一个都够呛。

狠的是,这俩中国车企还不是靠"低价走量"硬撑,比亚迪新能源车占比超85%(全球新能源销冠),吉利旗下极氪、领克这些高端新能源品牌增速超120%。反观本田、日产,还在靠燃油车撑场面,新能源转型慢得像蜗牛。

这波操作,把全球车企前十的排名搅了个天翻地覆——原来"日系=耐用"的神话,真要被中国新能源车打脸了?

很多人问,个"超车"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6月单月,比亚迪卖了28.7万辆,吉利卖了18.3万辆,而本田中国加全球销量加起来不到25万辆,日产惨,全球销量只有16.8万辆,中国区还同比下滑了23%。可不是偶然现象,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比亚迪每月销量就稳定在25万辆

以上,吉利新能源车月销也突破了10万辆大关,而本田、日产的销量曲线却是一路向下的。

为什么转折点恰好在个时候?

比亚迪、吉利年中销量首超本田、日产,全球前10大车企格局再生变-有驾

背后有个关键因素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冲到了40%,也就是说每卖10辆车就有4辆是新能源的。不光是中国,欧洲、东南亚市场也在疯狂跟风。

消费者的购车思路彻底变了,以前买车看的是"省油、耐用、保值",现在关心的是"续航多少公里、智能化程度怎么样、充电方便不方便"。

比亚迪抓住了个机会,靠着刀片电池(安全性比传统三元锂电池高了一个档次)、DM-i混动技术(省油程度堪比纯电动)、海豚海豹这些爆款车型,把"买新能源只看特斯拉"的观念给干碎了。你看海豹款车,15万的价格给你纯电700公里续航,还有L2级自动驾驶,同价位的日系燃油车根本没法比。

吉利的玩法,一边通过收购沃尔沃搞技术协同(比如那个雷神混动系统,省油程度比日系混动还厉害15%),一边让极氪001高端电动轿跑月销冲到2万多辆,抢了BBA和日系豪华车的份额。30万价位的极氪001,加速3.8秒,续航超过700公里,还有激光雷达自动驾驶,配置放在三年前,起码得50万往上。

反观本田、日产呢?

2024年它们还在主推燃油版的思域、轩逸,新能源车要么续航短得可怜(比如日产Ariya,标称续航500公里,实际开下来打七折都不到),要么价格虚高(本田e:NS1比同级别国产电车贵了整整3万块钱)。消费者又不是傻子,同样的预算,能买续航600公里、智能座舱配置拉满的比亚迪宋PLUS,谁还会选择油车?

技术代差,才是日系车被反超的根本原因。

要命的是,日系车企的决策机制太慢了。比亚迪从研发到量产一款新车型,最快6个月就能搞定,而日系车企还在按照传统的3-4年研发周期慢慢磨。

等它们的新能源车上市,中国品牌早就迭代了两三代产品。

不是中国车企开挂,而是日系车自己"怂了"——燃油车时代的辉煌成了包袱,新能源转型慢半拍,结果被中国品牌"弯道超车"还踩了一脚油门。

比亚迪、吉利年中销量首超本田、日产,全球前10大车企格局再生变-有驾

比亚迪和吉利的"杀手锏"到底是啥?

很多人以为中国车赢在"便宜",但次真不是么回事。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的平均售价已经涨到了12.8万(2020年才8万出头),吉利高端品牌极氪的平均售价是超过30万,和宝马X1一个价位,照样卖得火爆。

那它们凭什么?

比亚迪的答案是"全产业链自研"。从电池到电机,从芯片到软件,比亚迪基本上啥都自己搞。

刀片电池全球市占率达到25%,自研的永磁同步电机效率超过97%,连最难搞的车规级IGBT芯片都能自给自足80%以上。

意味着什么?

别的车企买电池要被宁德时代或者松下卡脖子,比亚迪自己就是"电池厂+车企"的组合,成本比同行低15%,还能快速迭代。

比如为了海豹款车,比亚迪专门优化了电池包结构,让车身重心低,操控好。

狠的是,比亚迪还在搞"垂直整合"。以前汽车厂商都是"组装厂",发动机买博世的,变速箱买爱信的,音响买哈曼的,最后拼装成一台车。

但比亚迪不一样,它连车载芯片、座椅、玻璃都要自己搞,样做的好处是能控制每个环节的品质和成本,重要的是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消费者说想要大的中控屏?

一个月就能改。

比亚迪、吉利年中销量首超本田、日产,全球前10大车企格局再生变-有驾

想要长的续航?

电池管理系统调一调,立马见效。

吉利的玩法是"买买买+技术整合"。2010年收购沃尔沃,2017年拿下路特斯(英国跑车品牌),2021年和奔驰合作搞smart电动版。

些收购可不是单纯的"贴牌",而是真把技术消化吸收了。沃尔沃的安全碰撞标准被用在领克车上,路特斯的轻量化技术让极氪001车身减重120公斤,连奔驰的电动平台技术都被整合进几何系列。

最绝的是,吉利还搞了一个"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听起来很绕口,但实际上就是一个万能平台。

个平台能兼容轿车、SUV、MPV,甚至未来的飞行汽车都能用同一套架构,研发成本砍了一半。

传统车企要开发不同车型,得搞好几套平台,光研发投入就是天文数字。

对比之下,本田还在依赖传统供应链,电池靠松下,芯片靠外部采购,整个产业链控制力很弱。日产的e-Power混动技术听起来高大上,但本质还是增程式,被比亚迪的DM-i按在地上摩擦。

数据不会骗人,比亚迪DM-i的亏电油耗只有3.8升每百公里,比日产的e-Power还要低1升。

谁省油谁省钱,一目了然。

关键的是软件能力。现在的汽车越来越像"四个轮子的iPhone",硬件只是基础,软件才是灵魂。

比亚迪的DiLink系统、吉利的GKUI,都支持OTA升级,车子买回家后还能不断新功能。而日系车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能导航就不错了"的水平,跟中国品牌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全球车企前十的门槛,早就不是"销量大"就行了,而是得看"技术护城河"有多深。

比亚迪和吉利赢的,是别人短时间内抄不来的硬实力。

领先优势,不是靠营销包装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

全球车企格局为啥说"彻底变了"?

比亚迪、吉利年中销量首超本田、日产,全球前10大车企格局再生变-有驾

以前全球车企排名,基本上是"丰田第一,大众第二,本田日产稳居前五"的固定剧本,年复一年没什么变化。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预测,前十榜单变成了样:丰田198万辆还是第一,大众142万辆第二,但第三名居然是比亚迪的162万辆!现代起亚135万辆排第四,吉利加上沃尔沃的组合超过120万辆稳居第五,通用118万辆第六,福特92万辆第七,本田89万辆掉到了第八,日产91万辆第九,宝马87万辆第十。

变化有多剧烈?

比亚迪杀进前三,吉利沃尔沃组合稳居前六,本田和日产从原来的前五掉到了第八第九,甚至还可能被奔驰(上半年96万辆)、Stellantis(103万辆)反超。

背后反映的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的彻底转移——从"燃油车时代"的欧美日垄断,变成了"新能源时代"的中国领跑、欧美追赶、日系掉队。

为什么会发生么大的变化?

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彻底变了。全球消费者现在要的不再是"开十年不坏",而是"智能驾驶、超长续航、OTA升级"些新玩意。

比亚迪、吉利年中销量首超本田、日产,全球前10大车企格局再生变-有驾

中国车企因为没有历史包袱(不像欧美日车企还要养着庞大的燃油车生产线和经销商网络),反而能够Allin新能源。再加上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从电机制造到芯片设计,从充电桩到换电站,整个生态系统一应俱全,成本优势和技术迭代速度确实无人能敌。

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产业思维的转变。传统汽车是机械工业思维,讲究的是精密制造、质量稳定、渐进式改进。

但新能源汽车是互联网思维,讲究的是快速迭代、用户体验、颠覆式创新。

中国车企天然具备互联网基因,而欧美日车企要转换思维模式,难度可想而知。

你看看数据就明白了。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1420万辆,中国品牌占了850万辆,超过60%的份额。

而且个趋势还在加速,欧盟计划2035年禁售燃油车,美国加州2035年也要禁售燃油车,挪威激进,2025年就要全面电动化。在大趋势下,谁转型得快,谁就能抢占先机。

日系车的衰落不是偶然,而是"路径依赖"的必然结果。当别人在造智能电动车的时候,它们还在琢磨怎么让燃油发动机安静一点。

战略误判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丢失了技术领先地位,连品牌影响力也在快速下降。

现在年轻消费者提到汽车品牌,第一反应是特斯拉、比亚迪、蔚来,而不是本田、日产、丰田。

要命的是,格局变化还有加速趋势。中国车企不仅在本土市场称王称霸,还开始大规模出海。

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南美市场攻城略地,上汽MG在欧洲新能源车销量排进前五,长城WEY品牌也在欧洲站稳了脚跟。

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比亚迪、吉利年中销量首超本田、日产,全球前10大车企格局再生变-有驾

日系车会不会彻底凉凉?

说实话,短期内不会。毕竟全球还有好几千万燃油车用户,些人总不能一夜之间全换电车吧?

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燃油车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如果本田、日产不加速转型,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小。

本田计划2030年新能源车占比达到40%,听起来不错,但问题是中国品牌2025年就已经超过80%了,个速度差距太大了。

日产的情况尴尬,作为电动车的"鼻祖"(早年的聆风可是纯电动车的先驱),现在反而被后来者超越了。它们的Ariya、bZ4X些新能源车,无论是续航、智能化还是价格,都没有竞争优势。

消费者凭什么要买一台续航400公里、价格25万的日产电车,而不买续航600公里、价格20万的比亚迪?

比亚迪、吉利能一一直赢下去吗?

个挑战确实不小。欧洲有大众ID系列的电动化反击,宝马iX、奔驰EQS些豪华电车也在加速推进。

美国市场特斯拉还在搞价格战,通用的奥特能平台也不是吃素的。但中国车企的优势在于"快"和"全产业链"。

快到什么程度?

比亚迪从概念车到量产车,最快半年就能搞定。

全产业链到什么程度?

从锂矿到充电桩,整个生态都能自己搞定。

关键的是中国市场的"试验田"作用。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全球最高,新功能先在中国市场试错,成熟后再推向全球,模式让中国车企的创新速度比国外同行快了好几拍。

其他中国车企什么时候能跟上?

其实它们都在憋大招呢!长城的魏牌蓝山SUV,月销量已经破万了,坦克500硬派越野车也卖得不错。

长安的深蓝SL03,智能驾驶能力对标特斯拉,价格还便宜好几万。小鹏、蔚来、理想些新势力,虽然销量还不如比亚迪吉利,但在高端市场已经站稳脚跟了。

下一波"冲榜"的,很可能就是它们。

还有个深层的问题:中国汽车工业会不会重蹈手机行业的覆辙?

手机行业从百花齐放到最后几家独大,汽车行业会不会也是样?目前看来有个趋势,但汽车行业的门槛比手机高多了,资金、技术、渠道、品牌,每一个都是硬骨头。

估计最终会形成"几家头部企业+一堆细分市场玩家"的格局。

网上还有人担心,中国车企会不会因为成功而骄傲,重蹈当年日系车的覆辙?

个担心有道理,但目前看来还早。比亚迪、吉利些企业,危机意识还是很强的,研发投入一年比一年高,人才引进也没停过。

而且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太快,稍微松懈一下就可能被超越,压力客观上也会推动企业保持创新活力。

结语:场"换座次"大戏,才刚开始!

从"追赶者"到"并跑者",再到现在的"领跑者",比亚迪和吉利用销量数字证明了一个道理:中国汽车不再是"廉价代名词",而是全球市场的"规则改变者"。

日系车的"掉队",不是中国车企太强,而是它们自己没跟上时代的脚步。

场变局的影响远不止于销量排名的变化。它代表着全球汽车产业话语权的转移,代表着新能源时代游戏规则的重新制定。

以前是欧美日车企制定标准,其他国家跟随,现在变成了中国车企在前面探路,其他国家在后面学习。

但场"换座次"大戏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精彩——全球车企前十的名单还会怎么变?

中国品牌能不能冲进前二?

特斯拉会不会被拉下神坛?

欧洲传统豪华品牌能不能在电动化浪潮中保住地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