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新能源车的门槛,比今年夏天的气温还要低。以前买车得有房有车库有首付,有点像考试,考不过就别进来;现在买车只要会用APP,连驾校都省了,能点外卖就能开新能源——要说科技进步不就是让操作变得像煮方便面一样吗?你只要会扫码,新能源汽车就能请你上车,顺便送你几包芝麻酱,现在加购还能赠菜,厂商都学会了三年不开张,开张先投放100万广告,“买一辆送两次贷,再送半年哔哩会员。”再不买,各家公关可能要上门给你做思想工作,隔壁社区都已经组建起了汽车分享群,新能源车辆跑得比消息还快。
说起比亚迪,你们还在银行为房贷焦虑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月活量上破千万了。月活用户数,前几年是互联网公司的KPI,今天已然成了汽车厂商的生命线——有活人用就有市场,没人用就是冷宫。而且这个“月活”,不是说在车里活着,是指车还愿意听你的号令,能响应发信息,不像某些车,买回来发现跟家里的猫一样,只肯理你自己的时候不在。比亚迪的月活突破一千万,意味着全中国好几个瓜分流量的亿万汽车节目主持人可以高呼一声:“打工不如卖车!”也就意味着我的社交朋友圈里,终于不再是清一色的脚踏板和地铁,无处不见Qin Plus DM、元UP、海狮06EV;比亚迪家里,连拖把都被迫升级成智能电动拖把。
至于海狮06EV销量环比增长440%,你以为是什么概念?用我人生中的涨工资作对比,差不多等于隔壁张三升职又升薪,然后奖金还是我的十倍。连我妈都明白,440%意味着人家不光学会了摆摊,还能顺势“带货”,活跃量不靠鬼故事和段子纯靠实力,这不是卷,是把竞争对手掐死在公关部楼下的那种卷。你再看销量榜,本月SUV干翻轿车,54.5万辆的成绩让那些下雨拿伞、艳阳天涂防晒的轿车们吃了把狗粮。从SUV到轿车,新能源的江湖早已不分你我,不想购买的人都要被“送上路”,营销号一天不推就是一场阵亡,美团骑手都开始研究宋Plus有没有电动座椅。
你是不是奇怪,怎么插混和增程在销量同比下滑了?昨天还说插电混合才是未来,今天突然轮胎都不想再和你过日子。新能源市场就像高考志愿填报,前五名永远被自家孩子轮流霸占,其他品牌只能等到假期补习班开课。“比亚迪活跃量六车登榜”,我看都快赶上我家爷爷奶奶聚会人数了。SUV与轿车双双高歌猛进,新能源变成了全场“拼多多薅羊毛”。纯电动稳中有升,插混和增程说是环比增长,其实就是把掉下来的销量连续捡回去,“跌跌撞撞,活着就好”,有点像我辞职后被领导多喊了几次回去。
说到营销,比亚迪能在成都车展上把自己的新车官宣得像大牌主播带货一样,玛莎拉蒂都得反手点个赞。广告投放从燃油车赶超到新能源,投向资讯、社区、聊天群,哪里热闹往哪挤。新能源广告的钱包鼓得比房价还快膨胀,有的品牌主把“广告投放”当成能把油箱塞满的技能。啥“抢跑策略”?不就跟我抢超市的凌晨特价一样吗?只不过车企更狠,凌晨发布新款,隔天舆论就冲到你家;有些车还没上市,评论区都提前帮你算好首付了。成都车展的“内容互动量”飙到196万,简直比我大学宿舍对考试的关注度还高。
特斯拉Model Y L悄悄上线,打算在纯电大六座SUV市场搞一次“大鸿门宴”,升级空间、续航、智驾,全说得跟用电动车能让你回到初恋一样。据说当天内容互动量就拉到106万次,圈里女性群体和40岁以下人群抢得像鞋子降价,新能源车圈也开始流行“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多少钱,是因为你是特斯拉”。对比亚迪和理想,特斯拉自带滤镜,隔壁烧烤摊老板都准备给Model Y L开设专属供电账户。
鸿蒙智行尚界H5就更绝了,标配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192线激光雷达配长续航,售价卡在15.98万到19.98万之间,专攻中青年群体。说是“同级越级”,其实就是一句“你买别的车不如买我这车顶配”,QuestMobile数据显示APP流量一高峰就是新车发布和正式上市当天,有点像饭圈女明星发自拍时段的流量。从厂商到用户都在狂奔,连我家对门的猫都在研究鸿蒙智行APP下载教程。
线下车展不止比房企的售楼处热闹,SUV市场交出的答卷让轿车只能在早高峰堵成一锅粥;自主品牌风头正劲,车展当日内容互动量独领风骚,好像谁不关注新能源就要被自动踢出微信群一样。行业转型科技驱动,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看吧,这就是中国智造的崛起。”
但其实用户群体才是真正的赛道冠军。8月销量环比净增榜前十,比亚迪霸榜四席,海狮06EV净增接近1.4万辆——这种表现简直像你的股票突然涨停一样让人不敢相信。银河A7风云A9L也不甘示弱,新车一露面用户就比去年翻倍,仿佛天降红包。银河A7不足15万,用B级尺寸和C级空间开三口之家,节能技术直接将馈电油耗降到2L级,效果堪比电动摩托让你加油的钱变成奶茶钱。尤其是36到45岁用户,“中年油腻”被科技唤醒,仿佛健身后直接年轻十岁。风云A9L奇瑞首款C级旗舰,空间和底盘让你在三环路上都觉得自己能开火箭;新款260超长续航豪华版,活跃用户最年轻,35岁以下占比快50%,说明中年已过,青年正当时。
充电桩也不像去年那么“难找”,如今你想要的充电桩远比想要的对象好找。特来电、顺易充、星星长期霸榜渗透率,TOP10品牌的渗透率比去年高,说明大家都在“插管续命”。云快充一个桩能充300次,堪比我早高峰上班刷公交卡次数;顺易充单桩充电时长拉到85分钟,纯属让奋斗的上班族在桩边坐成禅定大师。每到星期三充电设施使用率暴涨,仿佛一周过半要给自己充电。“午间充能”成了新能源用户新的养生之道,使用率小升0.4%,晚上、早上略降,看来大家都开始白天出行晚上葛优瘫。
最后,这些排行榜你就当买菜送葱看待。各路汽车活跃榜、厂商榜、纯电榜、插混榜、增程榜都在拼谁能用数据让你一眼心动。榜单对新能源来说不仅仅是成绩单,更像一场“全民选秀大赛”,读者本来只是来看看,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在下单列表里了。看似全是大数据支撑,底层逻辑一句话:谁能用出圈的技术和价格让你觉得买车比买鞋还简单,谁就能破千万。
新能源崛起的路上,每个人嘴上说再看看,手里都在拼买。汽车市场的荒诞就此展开:涨得快的销量与跌得快的心情齐飞,看车如看人生,一路自嘲是最大的生存之道。但也别太抬高期望,新能源就像生活自带电池,“充满电也许就是新一轮焦虑的开始”。买得起上市车,买不起焦虑与未来,好在路还长,总有下一个榜单在等你。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