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看续航,测榜单造焦虑,充电桩才是硬道理

买车,选车,本该是件令人期待的事,可如今让人头疼的不只是价格,还有那一个个被无限拔高的续航数字。曾经,买车挑性价比和配置,讨论智能驾驶和舒适性;现在,“续航”成了车企们的新宠,媒体们的新把戏,消费者焦虑的新来源。你以为这是一场比技术的竞赛?其实说白了,是一门彻头彻尾的生意。

买车看续航,测榜单造焦虑,充电桩才是硬道理-有驾

先来说说套路。过去一年,车圈极限测试、续航榜单如同春雨过后蘑菇般冒出来,各种数据层出不穷,一堆车企似乎着了魔,互相攀比谁的纯电能多跑十公里,谁的能耗低一丢丢。媒体也是乐此不疲,组团去“干测”,雨地、干地、高速、龟速,测完一轮还得直播、深度复盘。结果呢?销量榜单并不和那些续航榜单画等号。比亚迪、特斯拉、小米等头部品牌,无论榜单位置还是市场表现都比较稳定;但小鹏、乐道这些有“极限测试冠军”头衔的车,销量并没依靠续航神话飞升。反而一顿测试下来,一场舆论风暴接踵而至,一边是厂商自证清白,一边是车主切身体验数据不符的吐槽,最终测出来的数字成了众说纷纭的热闹,和车卖得好不好没啥直接关系。

买车看续航,测榜单造焦虑,充电桩才是硬道理-有驾
买车看续航,测榜单造焦虑,充电桩才是硬道理-有驾
买车看续航,测榜单造焦虑,充电桩才是硬道理-有驾

可别以为头部车企就会跟风这场续航热。真正在技术和产品上有底气的,比亚迪、鸿蒙智行,从不醉心于制造“极限测试话题”。他们明白,数量堆不出来口碑,数字不是万灵药。忙着生产、优化、服务才是卖车的第一性原理。真正的主流车企并不热衷用续航数字当作宣传主轴,极限测评,更多是边缘品牌或者新势力的自嗨。

说到底,续航测试已经成了生意——媒体做内容,车企挣热度,市场借机会“制造焦虑”。极限测试、直播、对比环环相扣,“测出一个未来”,但未必带来实际销量。与燃油时代不同,那时候比拼节油是硬实力,谁更省谁有话语权;现在,新能源车续航,变量实在太多:路况、驾驶习惯、气候、电池衰减、空调开关……这些现实因素,测试场景根本复刻不出来实际生活。测得再“极限”,终究是“实验室游戏”。

而续航数字的执念,某种意义上,是“新手病”。买车的人关注续航,更多是缺乏用电经验的转型消费者,这类人容易被大数字诱惑。可花了钱,真进了用车圈后才发现,续航并非一切。老司机懂得:日常用电,长途用油,没家充体验直接打折。有了充电桩,才是真的降低成本。买插混、增程,不是为了续航数字本身,而是为使用场景买“安全感”。而那些已经开惯了新能源车的,反而对续航淡定了许多——续航过剩反而是多余的成本,电池越大,后期维护风险和使用成本也更高。

这几年,家充桩数量暴涨,成为新能源车销量背后的硬核支撑。比亚迪、理想、蔚来等头部品牌,实际上靠的是充电桩的便利和使用成本的降低。极端续航、极限测试,对于他们只是锦上添花,不是核心卖点。如今新车上市“400公里以上续航”开始成为标配,但支持这一切的,只有高售价和富有计算力的用户群。是否真的需要用油给大电池充电,是否能接受维修后高昂费用,是否有充电条件,这些理性算账的细节才是消费者关心的底层逻辑。

最后,绕了一圈,买车选车还是要回归理性。续航数字只是表象,把生活过成续航排行榜,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如果说油车时代,有天马行空的技术创新,有工程师的奇思妙想,但都要落地到“实用性”上。新能源时代,续航变成了一场“比数字”的营销戏码,可实际上,汽车始终是个综合性的消费品——耐用性,娱乐性,实用性,品牌信赖度,才是真的大头。

所以,看见挂在天花板上的“续航大战”,不妨多打一个问号。很可能,这是商家们的新一轮数字游戏。续航终究不是万能钥匙,越是把它当作生意来做,越容易让选车和用车变得混乱。聪明的买家,不要被数字迷了眼,更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数据里,找回生活和理性的主场。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