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今天这事儿,绝对是车圈里的一声惊雷,炸得我这老司机都得从椅子上弹起来!
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年度最佳SUV”啥的,咱就聚焦一个字:“变”!
最近啊,网上那叫一个热闹,各种段子、吐槽、分析,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新能源车,尤其是那些打着“智能化”旗号的车,到底还能不能“好好开车”了?
这不,前几天我一个朋友,刚提了一辆号称“未来座驾”的新能源车,结果,那叫一个“酸爽”!
你说他买的是车?
还是买了个“电子宠物”?
这事儿,说起来就得从他那辆新车说起。
外观上,那叫一个“未来感爆棚”,流线型的车身,隐藏式的门把手,再加上那贯穿式的LED大灯,晚上亮起来,跟科幻大片似的,绝对是小区里最靓的仔。
我朋友当时跟我炫耀的时候,那小眼神,跟当年我第一次拿到驾照似的,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说:“用车社,这车,咱就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
我当时就拍着胸脯说:“兄弟,放心,跟着用车社,咱准没错!”
结果呢?
这“弄潮儿”的体验,一开始就有点“浪”得过分了。
第一波小高潮:导航界的“段子手”上线!
刚提车那会儿,最先让我朋友抓狂的,就是那个号称“AI级智能语音导航”。
你说说,这年头,谁还没用过语音助手?
但这家伙,简直是导航界的“段子手”,时不时就能给你来个“神回复”,让你哭笑不得。
我朋友想去一家新开的网红餐厅,就跟车说:“导航到[餐厅名字],我要去吃饭。”
结果,这车“嗯”了一声,屏幕上赫然显示:“正在为您规划前往‘饭’的路线,目的地:家。”
家?
我朋友当时就懵了,合上一拍:“不是,我说了是[餐厅名字]!”
车又“嗯”了一声,慢悠悠地说:“检测到您发音不清晰,已为您选择最接近的‘饭’,祝您用餐愉快!”
用餐愉快?
我朋友当时就想把这车扔路边,自己打车去!
你说,一个导航,连个餐厅名字都听不明白,还“AI级”?
这AI怕不是刚从幼儿园毕业吧?
更离谱的是,有一次,他开车在高速上,想找个服务区休息一下,就说:“导航,找最近的服务区。”
结果,这车沉默了几秒,然后语重心长地说:“检测到您可能需要休息,已为您推荐附近今日最佳‘养生’好去处,详情请点击屏幕。”
我朋友点开一看,好家伙,一个养生馆的广告,还给你推荐了SPA项目!
我朋友当时就感觉,这车不是在给我导航,是在给我“推销”啊!
这“智能化”的代价,就是我花钱买车,还得听你给我“洗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刚提车时的那份喜悦,此刻早已被这“智能化”的折磨消磨殆尽。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用户真实需求的理解程度。
你所谓的“智能”,如果脱离了最基本的服务功能,那不就是“伪智能”吗?
就像网上说的,“你以为你买了个智能助手,结果它是个话痨推销员”。
第二波小高潮:自动驾驶的“惊魂一刻”!
除了语音导航,这车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的“L2+级自动驾驶辅助”。
听着就高大上,什么“ACC自适应巡航”、“LKA车道保持”、“AEB主动刹车”,听得我朋友热血沸腾,觉得从此可以解放双手,在车里喝咖啡、看报纸了。
结果,第一次体验,就让他差点心脏骤停。
那天,他开着车,开启了自动驾驶,车子在地库里缓缓行驶。
突然,前面有个行人推着购物车,慢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按照常理,即便是最低级别的自动刹车,也应该能识别到障碍物并提前减速。
然而,这辆车,它…
…
它居然“视而不见”!
我朋友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眼瞅着就要撞上去了,他猛地一脚刹车,车子才堪堪停住。
那行人一脸茫然,购物车差点怼到他眼前,而他,则是一脸的“生无可恋”。
事后,我去看了他拍的视频,那画面,真的让人心惊肉跳。
你说,这样的“自动驾驶”,到底是“辅助”还是“添堵”?
这背后,我朋友跟我分析,可能是算法的局限性,也可能是传感器探测的盲区。
但无论如何,当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朋友当时就跟我感慨:“用车社,我以为我买的是个‘司机’,结果是个‘胆小鬼’,关键时刻,还得我来救场!”
这让我想到网上一个段子:“我以为我的车能自己开,结果它只会自己‘想’怎么开。”
这种“想”,有时候,真的是要命的!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自动驾驶的美好愿景,在实际操作中,却屡屡触礁,甚至带来惊魂。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追求“解放双手”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警惕“放飞自我”的风险。
第三波小高潮:OTA升级后的“迷之操作”!
最让人崩溃的,还得是那次OTA(空中下载)升级。
我朋友对这个“升级”充满了期待,觉得肯定能让车子变得更聪明,功能更强大。
结果,升级完之后,他发现,车子变得…
…
“更奇怪”了。
之前,他还能勉强忍受的语音导航,现在变得更加“神出鬼鬼”。
有一次,他跟朋友在车里聊天,聊到周末去哪儿玩,他随口说了一句:“要不,咱去海边玩两天?”
结果,这车居然“听”进去了!
屏幕上立刻弹出了“海边度假酒店推荐”,还附带了“最佳出行路线规划”。
我朋友当时就炸了:“我就是随口一说,你还当真了?
!”
更夸张的是,有一次,他在车里听音乐,听到一首老歌,就跟着哼了两句。
结果,这车居然能识别出他哼的歌,然后在屏幕上显示:“检测到您对[歌曲名字]感兴趣,已为您加入歌单,并推荐同类型歌曲。”
我朋友当时就感觉,这车简直比我妈还了解我!
我坐在车里,感觉自己就像被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贴心(?)
管家”给监视着。
这种“过度解读”和“过度服务”,反而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你说,我们买车,是为了享受一份自由和私密,不是为了被一个“电子保姆”时刻“照顾”着。
这种“智能化”的边界在哪里?
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恰到好处”?
“画蛇添足” 这句古语,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
车企们似乎过于热衷于为车辆“增添”功能,却忽略了这些功能是否真正服务于用户,是否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智能化”的双刃剑,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你看,这些新能源车,尤其是那些打着“智能化”旗号的,它们在外观设计、动力性能上,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
流线型的车身,强劲的加速,还有那些炫酷的内饰,都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当“智能化”渗透到我们日常驾驶的每一个环节,当它开始“过度干预”我们的驾驶行为,当它把我们从一个“驾驶者”变成了一个“被服务者”,甚至是一个“被监视图者”,那我们就得好好想想了。
这“智能化”到底是为了让我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安全、更舒适?
还是为了让我们花更多的钱,去享受那些“看似智能”却让人头痛不已的功能?
我朋友现在,每次开车,都感觉像是“开盲盒”。
你不知道这车下一秒会给你来个什么“惊喜”或者“惊吓”。
他跟我说:“用车社,我现在有时候真想把那个‘智能语音’给关了,就让它老老实实地当个‘交通工具’。”
这话,说得太真实了!
我们期待的“智能化”,是像一个默契的搭档,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恰到好处的帮助,而不是像一个“话痨”或者“监视器”,时刻在你耳边“嗡嗡”作响,或者在你背后“虎视眈眈”。
从用车社的角度来看,这事儿,反映了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技术堆砌和用户体验之间的脱节。
很多车企,热衷于把市面上所有能想到的“黑科技”都塞进车里,但却忽略了这些技术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是否真正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
这就像一个厨子,把各种名贵的食材一股脑儿地倒进锅里,结果做出来的是一锅“黑暗料理”。
那我们普通消费者,在面对这些“智能化”的新能源车时,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
审慎看待“智能化”: 不要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宣传冲昏头脑。
多去试驾,去体验,去感受。
看看这些所谓的“智能”功能,对你来说,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
夯实核心的驾驶体验: 动力、操控、舒适性、安全性,这些才是构成一辆好车最基础的要素。
别让那些“花哨”的功能,掩盖了车辆本身的品质。
考察车企的“诚意”: 看看车企在OTA升级方面,是否真的在不断优化和改进,而不是“一次性”地把功能塞给你,然后就撒手不管了。
保持警惕,但也别完全否定: 毕竟,科技是发展的,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我们要做的是,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
说到底,汽车,首先是一个交通工具,它承载着我们的出行,也承载着我们的生活。
它应该给我们带来的是便利、安全和愉悦,而不是无穷无尽的“bug”和“惊喜”。
这事儿,你说,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那些“智能”得不像话的新能源车,不妨多问一句:这“智能”,到底是为了谁?
这话题,就像开了个头,还有太多东西可以聊。
你们在用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让你哭笑不得的“智能”体验?
或者,你们对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