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款支付通知,是在晨间七点的微信弹窗里蹦出来的,我正在思考早餐要加不加鸡蛋——鸡蛋打到碗里,通知也打到我头上。”高先生这样形容。他是一个小米SU7 Ultra准车主,也是一群维权车主的群主。很显然,这一切的开端,都不是发生在亮堂堂的4S店展厅,而是在一台还停留在概念中的汽车旁,所有人各据一方,用手机和客服隔空谈判。2万元定金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一旦不按时支付尾款,那剑就会落下,把定金连根斩断。
假如你也是那位车主,天气预报说今天阴转晴,但银行账户微信栏突然冒出的消息,足以让心情转阴。问题抛给你:车还没见到、没摸到、甚至不知道几时能交付,小米却要求你在30天内支付全部尾款。你会选择赌信任?还是犹豫、观望,再多跟客服“鸡蛋里挑骨头”?
从已曝光的案例来看,这些“提前通知支付尾款”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小米SU7 Ultra、“挖孔版”等相关车型。订单还在排产中,交付日期扑朔迷离,尾款催得比物流还快。高先生和他的维权群友——一个容量四百多人的微信群,彼此交流着自己的通知时间和付款状态。不少人因为沟通不畅直接被取消了订单,据称已导致多份2万元定金“打水漂”。至于小米官方,对外解释是“确保交易正常推进和交易的稳定性”,并配合上了一条很有现代气息的理由:“如果有不要车迹象或者延迟提车,可能会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换句话说,用尾款做一道防盗门,防止消费者闪人的速度比生产的速度还快。
冷静说,汽车销售圈里一般讲究“先验车后付钱”。这不仅是风俗,就算论证据链,也算消费者保护自己的一道底线。但小米的模式似乎偏向“先给钱后验车”,而且直接把正式合同在预售阶段就让消费者签了,颇有点“房还没盖好,先签到竣工验收单”的气质。如果消费者试图拖延付款,或直接说出“这东西和宣传不符,我不想提车了”,那么协议里的“霸王条款”就会跳出来——定金不退,订单作废。有人说这叫智能化风控,其实多半是怕预期销售量变成泡影,把预算和成本砸在空气里。毕竟谁愿意坐在风口变成接盘侠呢?
各种解释在空中飘:有的小米客服称“提前支付是因排产生产交付前期会产生费用”,有的销售人员则说“只是为节约交付流程的时间”。但奇怪的是,另一边又不乏吃到“行业惯例”红利的YU7车主,照样是下线后验车再交钱。于是这些被提前催款的人,似乎成了“风险分子”,要用资金隔离出来,防止他们把风口变成窟窿。
在这场拉锯战里,“挖孔版”SU7 Ultra的风道争议成了矛盾的集中点。宣传是空气动力学、碳纤维风道,实际却被车主发现两个孔“只是装饰”,实用功能成了文字游戏。这种不符,被戏称为“两个孔白送孔孟”,连工程师都难以自圆其说。小米给出的补偿和解释让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于是开始走上诉讼道路。书面函件、律师咨询、甚至法庭调查,都成了购车过程里的新必备流程。一个本该庆祝的新车发布,被搞成了维权剧场。不排除哪天新车交付也要请个法官来剪彩——保证合同履行到最后一公里。
无数细节在合同里拎不清,究竟行业惯例有多硬气?合同条款有多管用?专业律师的解读往往是:行业惯例如果没明文约定,遇到霸王条款可能谈不上绝对管用,重点还是看双方实际协商及证据链完整度。小米的购车协议一旦写明“未交尾款订单取消且定金不退”,消费者维权难度几乎和“老赖追债”无异。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的观点很冷峻:“如果格式条款明确单方有利,属于无效。”实际裁判时,真正能主宰的是协议之外的证据,以及谁比谁更有耐心和资源拉扯。
说到这,职业惯性里不免一声叹息。一个新车型上市,原本是品牌给自己贴金的时刻,如今却变成了定金与尾款的博弈赛场。车主和厂家像两拨投身密室逃脱的玩家,一拨试图找出口,一拨关心谁先“逃票”。作为旁观者,难免也想自嘲一句——当了那么多年法医,见惯了证据不全、链条断裂的事,没想到汽车行业也能玩出刑侦剧情。不过,汽车合同毕竟不像DNA一样可以反复检测,关系到谁的钱袋子里能留住最后一元,谁的定金变成了“智商税”。
这里的争议,并非只有谁对谁错那么简单。企业要控风险,无可厚非。消费者希望见到、验到、摸到东西再掏钱,也属理之常情。可一旦合同条款和实际惯例、宣传内容之间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断层,就变成了法律和道德边界的拉锯。最后,恐怕所有人的损失不仅仅是钱包里的那两万,更是信任账本上的无形余额。
不妨把问题留给大家——假如你已经掏了定金,车还在路上甚至还在图纸上,但通知手机里跳出来了:“请在30天内支付尾款,否则定金不退,订单取消。”你会选择相信行业惯例,坚守权益?还是顺着格式合同,把自己交到命运手里?现实里,没有谁是纯粹的局外人;我们都有可能在某一天,收到账单跳出来的那一秒,把自己变成案例主角。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