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主角是理想汽车和它的新款纯电SUV,理想i8。
这事儿奇怪就奇怪在,一个产品收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一方面,但凡是去开过这台车的人,回来之后大多都赞不-绝口,甚至有人给出了“这是目前最好开的一台理想”这样的高度评价。
可另一方面,这车刚一公布价格,网上瞬间就炸了锅,批评和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
这就让很多人都看糊涂了,一台开起来感觉这么好的车,怎么就在市场上落得个被大家集体吐槽的下场呢?
这背后到底是理想汽车对自己太自信了,还是消费者们的要求太高了?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这台理想i8开起来到底怎么样,是不是真有传说中那么好。
根据不少媒体和普通消费者的试驾反馈来看,这台车在驾驶感受上确实下了一番大功夫。
很多人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理想i8的底盘悬架调校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过去大家一提到理想的SUV,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舒服”,像坐在一艘大船上一样,忽忽悠悠的,虽然过滤掉了路面的颠簸,但开起来也确实没什么驾驶乐趣,转弯的时候侧倾也比较大。
而这台i8,似乎就是要改变大家这种刻板印象。
试驾者反映,当把驾驶模式调到运动模式时,开车经过一些有起伏的桥梁或者路面,能感觉到车身有轻微的抛跳,但关键在于,车子落地那一下非常干脆利落,悬架能稳稳地把车身接住,没有多余的晃动和摇摆。
这就说明底盘变得更有韧性了,不是一味地软。
当然,如果你就是喜欢那种极致的舒适,切换到舒适模式后,悬架又会变得更柔和,大部分的颠簸感都会被过滤掉。
这种能文能武的悬架表现,对于一台主打家用的中大型SUV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驾驶感受上的提升,坐在驾驶位上的人会体会得更加深刻。
有试驾者形容,从乘客位换到驾驶位的一瞬间,感觉整台车都“活”了过来,方向盘的指向和车身的反应非常同步,车身的跟随性很好,简单来说就是车子很听话,开起来不笨重。
这种感觉对于一台车长超过五米的大车来说,是相当难得的。
当然,这台车也并非完美无缺。
比如,有人就提到方向盘的虚位还是存在,刚开始转动的时候感觉有点轻,转动幅度大了之后,回正的力度又会突然变大,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刹车的脚感也偏软,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感觉不够灵敏,这可能和它的能量回收系统设定有关,为了保证乘坐的平顺性做出了一些妥协。
还有人觉得坐姿有点偏高,视野虽然好了,但开久了感觉像在开一台公交车。
这些都是一些细节上的小问题,但总体来看,理想i8在驾驶层面补齐了以往的短板,让开车的人也能找到乐趣,这无疑是它最大的亮点。
那么,既然车子本身的产品力相当不错,为什么一上市就引来了骂声一片呢?
问题就出在了它的定价和销售策略上。
理想汽车这次似乎是犯了一个经验主义的错误,它把自己在增程汽车市场里屡试不爽的那一套逻辑,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竞争环境完全不同的纯电动汽车市场,结果严重水土不服。
这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变了。
在过去几年,由于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大家普遍都接受“纯电车比同级别的油车或者混动车更贵”这个设定。
但是,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特别是以比亚迪为首的众多中国品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现在市场上的主流认知已经变成了“油电同价”,甚至是“电比油低”。
消费者已经被市场教育成:买纯电车,就应该更划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想i8作为一台纯电车,其入门款和中配版本的定价,竟然和自家的增程车型理想L8一模一样,顶配版也仅仅便宜了一万块钱。
这在消费者看来,就显得非常没有诚意,感觉理想是把大家当成了“韭菜”。
第二个原因,在于理想的品牌光环在纯电领域并不像在增程领域那么耀眼。
一提到三十万到四十万的家用增程SUV,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理想,它在这个细分市场里是绝对的王者,有着很强的品牌溢价能力。
但是,一提到纯电SUV,消费者的选择就多了去了。
尤其是在三十万这个价位段,前有特斯拉的强势占位,后有众多国产品牌的围追堵截。
在i8上市的那个时间点,市场上已经有了像东风eπ008、零跑C16这样主打二十万以内高性价比的大六座纯电SUV,它们虽然品牌力不如理想,但极低的价格已经给消费者建立了一个心理预期。
更要命的是,在理想i8发布后不久,市场上就传出了其他竞品的消息,比如蔚来子品牌乐道的车型,用更大的空间和更低的价格,直接给了理想i8一记重拳。
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作为“锚点”来衬托其性价比的情况下,理想i8的定价就显得格外孤立和尴尬。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触动理想核心用户群体神经的一点,就是理想似乎在i8上动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冰箱、彩电、大沙发”。
这三个配置,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功能,而是理想品牌“移动的家”这个核心理念的象征。
很多消费者选择理想,就是冲着这种无微不至的家庭关怀体验去的。
然而,在理想i8的入门款车型上,车载冰箱和后排娱乐屏这两样标志性的配置竟然被取消了。
这种做法让很多潜在用户感觉受到了“背叛”,就好像你买了一套宣传是“拎包入住”的精装房,结果发现家里最重要的大电视和冰箱还得另外加钱买,这种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之前理想L8的入门款其实也有类似的操作,但由于那款车型销量不高,没有引起太大的风波。
这次i8的上市,就像是把这颗埋藏已久的雷给彻底引爆了,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瞬间爆发。
面对山呼海啸般的负面舆论,理想汽车的反应也算是非常迅速。
在新车发布仅仅五天之后,就火速宣布调整产品策略,将原来的三个配置版本精简成一个统一配置的Max版,并在此基础上降价一万元,还额外赠送了高品质的音响系统,只保留后排娱乐屏作为选装。
这一系列操作算下来,相当于变相降价了两万元。
这种“上市即降价”的行为,虽然对品牌形象有一定的损伤,但也确实体现了理想直面问题的态度。
从更深层次来看,理想i8这次的定价风波,可能并非一次简单的失误。
它的真正任务,或许是为理想在纯电市场进行一次压力测试,用一个较高的定价来摸清市场的底线,并为后续真正要走量的车型铺路。
我们可以预见,在经历了i8的这次教训后,理想后续推出的纯电车型,比如传说中的大五座SUV理想i6,在定价和配置上一定会更加谨慎和务实,很可能会以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姿态进入市场,那才是理想在纯电领域真正发力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