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静静地停在展厅一角,EZ-6的尾灯反着灯光,隔着玻璃还能看到中央扶手处贴着“预订已满”的小红条。销售员一只手转着钥匙圈,一只手敲着撤柜单,面无表情。据说前段时间的预售数字很漂亮,但实际交付堪忧,下单的客户成了焦虑症患者。这大概就是现在马自达中国的真实写照——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是供需失衡、数据打架、急功近利和慢半拍的综合体。
先来个假设提问:如果你是30年前初见马自达入华的年轻人,在今天的4S店里,看到如今的EZ-6或者孤独无援的CX-50,你还会心动下单吗?
马自达踏入中国市场也算是老资格。1992年和海南汽车合作,彼时的中国消费者对轿车有着掩饰不住的新鲜和渴望。政策秉公无私,海南自留地先行试水;等到1997年一汽保驾护航后,马自达的命运才算打开大门。2002年福美来问世,2003年马自达6一脚踏进中级车市场,这两年被不少人口口相传,甚至载入“日系操控”之历史。
有些历史节点总要靠冷冰冰的数据来记账。巅峰是2010年,一年出货9.4万辆。马自达的底气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悬挂和“创驰蓝天”发动机,开起来有点“人马一体”的错觉,至少比同级车多几分乐趣。可惜,进化没能同步。2014年换代阿特兹,传说中的操控因噪音被吐槽得一塌糊涂,销量逐步下探到几千辆的水平。2016年马自达6停产,一汽马自达还没重整旗鼓就被长安吞并,成为后者的又一块试验田。
马自达的大滑坡,外部有市场,内部有摇摆。十年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日系车一度风光。等到2015年以后,本土品牌崛起,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开始疾跑,而马自达还沉浸在“只要卖高价就是价值体现”的美梦里。别的合资车企会时不时跟着促销队伍后面跳个广场舞,马自达偏偏觉得自己气质特殊,降价是掉份儿。最后的结果就是,市场份额被比亚迪、吉利吃成大胖子,马自达成了边角料。
转机?不如说是进退维谷。2023年马自达终于忍不住——昂克赛拉价格直降3万,CX-4、阿特兹、CX-50一起猛砍,只求多出库存。有人问:这算不算它扬言要对中国“下狠手”?但这刀砍得太晚,且砍在了亏损历历的肉上。
那段时间的情节多少带着点讽刺味道。马自达总觉得中国消费者不懂它所谓的“驾驶质感”,可惜大部分人关心的其实是座椅舒服、能上绿牌、不被限行、还能OTA更新几次。不是市场不欢迎驾驶乐趣,是马自达高估了“少数派的坚持”,又低估了“中国速度”的割裂感。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电池和芯片才是新攒局,马自达还在倒腾2.0升自吸发动机,画面过于尴尬。
再冷静数数数据:2025年1-6月中国市场销量创近10年新低,7月CX-50月销277辆,下滑超五成。马自达EZ-6预订量鼓舞士气,却因产能短板和供应链管理荒腔走板,订单成了空头支票。不少经销商开始回收门头,不做新能源的真成了“负资产”。上半年马自达全球销量130万台里,中国市场只充其量算个零头,墨西哥反而进入全球前列——老外喜欢的Mazda 3和CX-5在中国逐渐变城记忆中的词语。
不得不说,马自达现在的打法带着些许赌博气质。和长安抱团,本土化加速,研发上尽量用“中国速度”。EZ-6和EZ-60挂长安的新能源底盘,主攻智能座舱和网联;策略已经从讲情怀全面切换到讲数据。但反转并不顺利。新车上市两月即碰壁,“阴阳销量”风波频发,营销端六年四换帅,执行团队疲于应付KPI。行业里流传一句话:“合资新能源份额不足5%,但凡慢一拍,就成教科书里的反面案例。”马自达,恐怕已经写进了这本书里。
黑色幽默的地方大概在于——曾经坚持不降价的马自达,如今不得不向“价格战”低头。这像极了老江湖在赌场被新人围殴,最后只剩下一叠还没兑现的筹码和一身旧时代的倔强。至于那些以“人马一体”为信仰的粉丝,如今大多数也被现实磨成了家用车主。
也算职业习惯了,看到这种局面,只能再多问一句:一家公司倚重的“技术自信”,到底是时代的馈赠,还是变革中的下场?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用三五年走完了马自达二十年的路,马自达还在试图用传统的油门对抗科技的蓝海。这场博弈充满不确定,输了,也不只是一个老品牌的悲哀。
最后,马自达未来会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还是坚持“世界车厂”的自尊,成为全球市场的异类?所有的答案都还挂在风中。毕竟,车市如战场,赢家往往不是最会坚持的,而是最会变通的。你觉得,马自达的下一个动作,会狠到哪里?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