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某个深夜,恰好路过蔚来门店的后仓,说不定会看到墙上的备忘白板写满了“交付目标”、“订单回访”、“三包政策”这些词。忙碌的销售穿梭其间,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老王,下台ES8今晚能交吗?”“5566的试驾排上了没?”空气里是策略和焦虑混杂的味道。年底的大戏,每年都上演,但今年的火药味,显然比往年更重。
表面上,这是每年第四季度的“收官大战”,本质里却暗流涌动。今年的分歧点从高管会议桌蔓延到车间地砖缝里:李斌对全员的作战命令,已经把这场周期性的抢收,推向了名副其实的“生死线”。
一行字写得明白,“ES8,核心任务——保交付。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四月,再多卖一台,盈利的可能性就多一分。”在制造业领域,这句话的份量可不是“卖一箱牛奶,多赚一块钱”那么简单。生产线转一圈,少一颗螺丝都掉链子,“一车一码”的交付就是血本。李斌本人算是行业老兵,也练就了“别在一条河里摔两次跤”的本能,所以,供应链像弹簧条一样拧紧,“12月1.5万台”的目标,是板上钉钉的KPI,不是阿姨群里的一句祝福。
换台戏,“5566车型——开口。”外行听着有点神秘,其实就是说“铺量”,俗气点,就是要蜂窝煤似的扩展用户覆盖面。ES8撑门面,5566走江湖,两手互补,刀法分明。
但我要说,真正的冷门看点,并不在几月产量和KPI达成率这些字面上的胜负。李斌今年把Q1的“冬天”提前预警,才是剧情的核。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远没有外头那样热烈:购置税新政悬着、库存规模吓人,Q4这波抢收,不只是奔着年终奖,更像是打一场仓库防守战,为Q1的严冬“囤粮”。
在制造业,这叫“以丰补歉”,也叫“以量过冬”。眼前这四季度,既要冲销量,填报表上的缺口,更要让明年一季度不会因订单断崖而“掉队”。对于低价车型,需求像是建在沙地上,一刮风就成了流沙。ES8这种贵货,不愁单,但交付节奏又是个考验,谁也不敢留死角。每签一份合同,售后组就开始琢磨:是把粮食喂到年底,还是多存几袋到来年?
当外界还在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来形容电车舒适性,李斌却死盯着“软件”这一条。无新车,不等于无升级。四季度OTA大礼包,边际成本不过服务器压力和研发加班,带来却是用户拉新和口碑扩散。“安全数据行业第一”,这就是课代表答卷,虽然在我看来,这种自信偶尔也像是把保险丝安在了PPT里。但你得承认,故事讲得还真不赖——毕竟市场拼到这个份儿上,连App图标都要时刻焕新才叫“不落队”。
说白了,现下这场抢收剧,不只是电动汽车行业的经济学,更是一次集体的心理学测试。每台车都得上量,每个部门都少不了KPI压力。车间、市场、售后、APP推送、订单回访,拼的是谁能在不眨眼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精细动作。你要说这是智能制造的胜利吗?倒也未必。有时候,看着市场团队没日没夜地发朋友圈,研发打补丁像补袜子,供应链像玩俄罗斯方块,一群高学历的人沉迷于“多卖一台、多抢一单”,倒像是将制造业的哲学,活生生演成了“年终生存秀”。
当然,理性视角下,抢收不是长久之计。明年Q1的天,谁也无法掌控是晴是雨。李斌安排“订单保活”,靠的其实还是心理账户:明知春节后客户念想都在红包和年夜饭上,偏要提前打一针鸡血。现实里,流动资金、经销商库存、产业链波动,这些冰冷数字,最终都会化作车间师傅夜班下的外卖包装袋。聪明的企业都不喜欢绝路逼仄,只不过,制造业一年几个绝路,就是起点题。
这里头有个矛盾,怎么“保交付”的同时,又不过度透支未来?怎么让“软实力”真变收入而不是噱头?一边要刀口舔血抢市场,一边还得打磨用户体验、口碑、服务,这活法就像一边求生,一边维稳,套路对了,能撑一阵,走偏了便是“饮鸩止渴”。
说到底,年底抢收不过是一场接力赛。蔚来是起跑者还是坚守者,现在谁也没把握。行业寒冬会不会比预期来得更冷?补贴退坡、库存压力、消费者观望情绪……都像气压计一样,随时踩出新低。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换来的几年红利,都远不如政策风向的半页纸来得生猛。
想来,有没有一种更优雅的方式,让“年终抢收”不再是体力活?或者,对汽车行业来说,“周期性自救”和“科学创新”,最终会是硬币的两面吗?我冷静看了看微信群里今天的善后报告,没敢下结论——毕竟,每个人都在等下一个冬天会不会如约而至,你说,市场的“余粮”会是大家来年睡得安稳的理由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