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藏式门把手:从 “小众设计” 到 “新能源标配” 的逆袭之路
(一)电动时代的 “颜值担当” 如何诞生?
(二)车企为何对 “隐藏设计” 情有独钟?
颜值即正义:隐藏式门把手与车身弧度完美统一,塑造出极简的科技美学,让车辆在静止时宛如一件艺术品。同时,当车主靠近车辆,门把手自动弹出的那一刻,满满的仪式感扑面而来,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交互体验。
风阻优化刚需:对于续航焦虑较为明显的电动车来说,每降低 0.01Cd 的风阻,都可能转化为宝贵的续航里程。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无疑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风阻优化方案,成为了众多车企的心头好。
差异化标签:新势力车企通过隐藏式门把手,与传统燃油车划清界限,彰显自身的科技属性和创新精神。而传统车企为了避免在新能源赛道上显得 “落伍”,也纷纷跟进,采用这一设计。
二、风光背后的隐患:隐藏式门把手的 “致命短板”
(一)事故现场的 “生命枷锁”:断电即失效的安全漏洞
(二)日常使用的 “隐形麻烦”:操作难、夹手、易冻住
人机交互 “反人类”:隐藏式门把手的操作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旋转式的需要先触碰特定区域,再用力拉出;平推式的则完全依赖感应灵敏度,稍有不慎就可能无法正常弹出。对于初次接触的用户来说,常常会出现 “围着车转一圈,却找不到开门按钮” 的尴尬场景。不少网约车司机都对此深有体会,为了避免乘客的尴尬,他们甚至不得不贴上提示贴,进行 “手把手教学”。
极端环境 “水土不服”:在北方的冬季,气温常常会降至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隐藏式门把手很容易被冻住,无法正常弹出。车主们只能无奈地采用泼热水、用吹风机吹等土办法来解冻,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对车辆造成损坏。而在南方的雨天,潮湿的环境又容易导致感应模块失灵,让隐藏式门把手变成 “摆设”。
此外,一些车型的机械应急把手位置设计得极为隐蔽,如小米汽车曾将其设计成黑色,隐藏于车门储物格内,很难被发现。后来虽然改成了红色进行警示,但依然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
夹手风险激增:随着隐藏式门把手的普及,电动弹出式把手的夹手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目前的防夹设计尚不成熟,2024 年,因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同比增长了 132%,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也让家长们对孩子的乘车安全忧心忡忡。在日常使用中,稍有不慎,孩子的手指就可能被夹伤,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
三、5 款热门新能源车实测:安全设计谁在 “裸奔”?谁在 “兜底”?
(一)全隐藏平推式:理想 i6、岚图 FREE+、智界 R7
开启方式:这三款车均采用了全隐藏平推式门把手,当车辆感应到钥匙时,门把手会自动平推出来,极具科技感,让人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
然而,在低温环境下,感应模块的响应速度可能会有所延迟,就像被冻僵了一样,需要车主耐心等待片刻。有北方的车主就曾吐槽,在寒冷的冬天,站在车外等门把手弹出的那一刻,感觉时间都静止了。
应急设计:在应急设计方面,三款车都配备了机械内把手,为用户的安全提供了一份保障。其中,智界 R7 的机械内把手位于车门扶手处,位置直观可见,在紧急情况下,用户能够迅速找到并操作。
而岚图 FREE + 的机械内把手则需要拉动储物格内的红色拉手,位置稍显隐蔽,对于不熟悉车辆的用户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寻找。在实测断电后的解锁情况时,我们发现,虽然这两款车的机械把手都能手动解锁,但女性用户普遍反馈,拉动把手时需要较大的力气,这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成为逃生的阻碍。
安全评分:综合来看,这三款车的隐藏式门把手在开启方式上科技感十足,但应急设计方面虽然及格,但并不亮眼。由于它们过于依赖电子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电子系统一旦出现故障,机械冗余设计的不足就会暴露无遗。因此,我们给予它们★★★☆的安全评分。
(二)旋转弹出式:小鹏 P7
开启方式:小鹏 P7 的旋转弹出式门把手别具一格,需要先触碰门把手前端,之后门把手会旋出。这种开启方式操作步骤较多,对于新手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在实际体验中,不少用户表示,第一次使用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甚至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应急设计:小鹏 P7 的机械把手隐藏于车门内侧下方,没有明显的标识,就像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在黑暗环境中,想要快速定位这个机械把手,简直比登天还难。我们在实测中发现,即使是熟悉车辆的用户,在黑暗中寻找机械把手也花费了不少时间,这无疑给紧急情况下的逃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安全评分:从开启方式的复杂性,到应急标识的缺失,小鹏 P7 的隐藏式门把手在安全设计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操作复杂容易让用户在慌乱中不知所措,而应急标识的缺失则可能导致用户在关键时刻无法及时找到逃生的 “救命稻草”。因此,我们只给予它★★☆的安全评分。
(三)半隐藏翻转式:小米 YU7 Max
开启方式:小米 YU7 Max 的半隐藏翻转式门把手,在车辆感应到钥匙时,会自动内翻,保留了部分机械结构,这使得它在低温环境下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门把手被冻住,用户也可以手动扳开把手,避免了被 “锁” 在车外的尴尬。这种设计既兼顾了科技感,又保证了实用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应急设计:小米 YU7 Max 的应急设计堪称亮点。它的红色机械拉手位于储物格内,非常醒目,用户一眼就能看到。而且,它支持 “电动 + 机械” 双模式,在断电后,手动开启的阻力非常小,即使是力气较小的女性用户,也能轻松操作。在实测中,我们模拟了各种紧急情况,小米 YU7 Max 的应急设计都表现出色,为用户的安全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安全评分:无论是日常使用的便捷性,还是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性,小米 YU7 Max 都做到了平衡科技与实用,机械兜底设计到位。它的出现,为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设计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因此,我们给予它★★★★的高分评价。
四、工信部新规 “亮剑”:隐藏式门把手正在 “退场”?
(一)新规核心条款直击痛点
(二)车企反应:从 “炫技” 到 “务实” 的转向
五、消费者该如何选择?隐藏式门把手的 “避坑指南”
(一)购车时 “三看” 原则
看开启方式:在选择车辆时,开启方式至关重要。优先考虑半隐藏式设计,如小米 YU7 Max 的半隐藏翻转式门把手,即便在极端天气下,也能通过手动扳开确保正常开门,实用性与稳定性兼得。或者选择带有机械应急的电动式,为安全多一份保障。而纯电控全隐藏设计,由于断电后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建议谨慎选择,避免在关键时刻成为逃生的阻碍。
看应急标识:机械把手的应急标识,是生命的 “信号灯”。它必须采用红色或荧光色等醒目颜色,让人在慌乱中也能一眼锁定。位置应外露,如智界 R7 将机械内把手置于车门扶手处,清晰可见。坚决拒绝那种需要 “捉迷藏” 才能找到的隐藏设计,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操作,争分夺秒。
看测试数据:第三方碰撞测试数据是衡量门把手安全性的重要依据。关注测试中门把手的弹出成功率,以及在低温、涉水等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报告。例如中保研的碰撞测试,为我们提供了客观的参考。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车型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能,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二)使用中 “两注意” 事项
定期检查:不要让隐藏式门把手的电动功能,成为你忽视机械结构的理由。每月手动测试一次机械把手,检查其是否顺畅,是否存在生锈、卡滞等问题。长期依赖电动功能,可能会让机械结构在关键时刻 “掉链子”,定期检查,是为安全保驾护航的必要措施。
极端场景预案:北方的车主在冬季,就像面临一场与严寒的较量。提前准备好保温杯,里面装满热水,当门把手被冻住时,用热水解冻,这是简单有效的应急方法。同时,车内常备安全锤,熟悉 “机械解锁 + 破窗” 的双逃生路径,确保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能迅速找到求生通道,化险为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