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傍晚,极氪001的“售罄”消息像一颗石子砸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湖面。不是某款配置售罄,不是部分门店断货,而是“现款车型已售罄”——这个在传统汽车行业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场景,现在成了极氪提前开启焕新版预售的理由。9月23日预售,比原计划提前近一个月;10月中旬上市即交付,比多数新势力“预售等半年”的节奏快了一倍。这不是简单的“热销”,而是新能源汽车从“产品内卷”进入“用户运营+效率战争”的标志性事件:当用户愿意为一款即将改款的车型清空现款库存,当企业敢把“预售”变成“准交付”,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新定义。
一、“现款售罄”的真相:不是用户冲动,是极氪用两个月“攒”出的信任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饥饿营销”。但翻开极氪近两个月的动作,你会发现“售罄”更像是一场“用户信任积累”后的自然爆发。
8月8日,极氪突然放出改款预告,没有具体参数,只说“听用户的”。紧接着,“神秘客户体验官计划”启动——不是请KOL站台,而是从真实车主和意向用户里选了200人,直接拉进改款车型的测试群。这些用户能摸到 prototype 车,能提“方向盘太轻”“后排空调不够劲”这类具体意见,甚至有用户吐槽“车机语音响应慢”,极氪工程师当场承诺“上市前优化”。这种“把用户拉到生产线上”的操作,戳中了新能源用户最核心的痛点:被忽视。传统车企改款是“我造什么你买什么”,新势力早期是“我吹什么你等什么”,而极氪直接把“改款话语权”递到用户手里——当用户觉得“这车是‘我们’一起改的”,购买意愿自然从“考虑”变成“必须买”。
更关键的是“客户服务公约”。9月初发布时,没人觉得这几张纸能有多大用,但里面写的全是用户的“吐槽点”:“交付周期承诺不超过45天,超时每天补偿200元”“首任车主终身免费基础流量+每年15G高速流量”“维修超过48小时提供代步车”。这些不是空话,有用户晒出8月订车的合同,明确写着“45天交付条款”。对比某些新势力“预售半年提不到车”“流量收费比手机还贵”的操作,极氪等于给用户发了张“信任支票”——你敢提前下单,我敢用白纸黑字兜底。
信任一旦建立,用户就会用脚投票。有销售透露,8月改款预告后,到店用户问得最多的不是“新款有什么配置”,而是“现款还能订吗?”“改款后现款会贬值吗?”。极氪的回应很直接:现款车型继续卖,价格不变,还悄悄给现款车主加了“改款后基础流量免费续3年”的福利。这种“不割老车主韭菜”的姿态,反而让用户更放心:买现款不亏,等新款更值。于是,意向用户开始“二选一”:要么抄底现款(怕改款后涨价),要么等新款(相信体验官计划的优化)。两个月下来,现款库存被自然清空,成了“被动售罄”——不是没车卖,是用户把能卖的都买了。
二、提前预售的“时间差”战争:极氪在抢什么?
9月23日预售,10月中旬交付。这个节奏在新能源汽车圈里几乎是“激进”的。要知道,多数新势力的流程是“预售-发布-生产-交付”,中间至少隔3个月;传统车企更谨慎,上市后才敢大规模接单。极氪为什么敢把周期压缩到“预售1个月即交付”?
答案藏在“窗口期”三个字里。今年下半年的新能源市场,简直是“神仙打架”:特斯拉Model 3改款上市,比亚迪汉EV冠军版降价,小鹏G6改款加配置,问界M5智驾版推送OTA……每款车都在抢用户的“决策时间”。极氪8月8日预告改款,到10月中旬上市,中间有两个多月空窗期——用户很可能被竞品“截胡”。提前预售(9月23日)刚好卡在这个空窗期的中间,用“1个月锁定+快速交付”的组合拳,把用户“钉”在极氪的订单系统里。
更聪明的是“上市即交付”的承诺。新能源用户最怕什么?怕“预售一时爽,提车火葬场”。去年某新势力一款车预售破万,结果交付等了6个月,用户投诉量飙升3倍。极氪直接把“交付周期”写进服务公约,等于给用户吃了定心丸:“你现在下单,10月就能开上,不用等”。这种“确定性”,在用户被“不确定的等待”折磨了多年后,成了最硬的“卖点”。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现款售罄后,用户只能选焕新版。这相当于“自然清库”,避免了“新旧款同堂销售”的内耗。传统车企最怕改款,因为老款库存压资金;极氪反其道而行之,用用户的购买力清空老款,既盘活了资金,又让焕新版一上来就“没有包袱”,专心打市场。
三、从“造用户想要的车”到“让用户参与造车”:体验官计划的魔力
“神秘客户体验官”这7个字,看着像营销噱头,实则是极氪的“信任密码”。
200个体验官里,有开了3年极氪001的老车主,有对比过5款车还没下单的犹豫用户,甚至有之前退订过竞品的“挑剔者”。极氪给他们的任务很简单:“骂车”。工程师每天泡在群里,用户说“隔音差”,3天后就调了轮胎花纹;用户说“车机导航卡”,技术团队连夜优化算法;有个宝妈吐槽“儿童座椅接口难抠”,设计师直接改了卡扣角度。
这种“用户直接对话工程师”的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的研发逻辑。传统车企的改款是“闭门造车”,工程师觉得“这样最好”;新势力早期是“KOL说了算”,让大V替用户发声。极氪把麦克风直接递给用户,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
有个体验官在社交平台晒出聊天记录:“我提的‘后排USB接口位置太低’,居然真的改了!现在充电线不会绊脚了。”下面有300多条评论,全是“这波必须订”“等上市就下单”。你看,当用户发现“我的意见能改变一款车”,购买就不再是“消费”,而是“为自己参与的作品买单”——这种情感连接,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更妙的是,体验官们成了“野生代言人”。他们在车友群、小红书、抖音上自发分享体验过程,说的不是“极氪多好”,而是“我提的建议被采纳了”。这种“非官方”的声音,比企业广告可信度高10倍。有销售透露,最近到店的用户里,30%都提到“看了体验官的视频来的”。
四、服务公约不是“画饼”,是新能源汽车的“信任货币”
“服务公约”这东西,现在新势力几乎家家都有,但多数是“正确的废话”——“我们致力于提供优质服务”“我们尊重用户”。极氪的公约不一样,全是“可量化的承诺”:
交付超时?每天赔200元,上不封顶;
维修超过48小时?免费提供代步车,油费报销;
车机系统卡顿?工程师24小时内响应,7天内出优化方案;
甚至写了“销售不允许推销金融产品”“试驾路线用户说了算”。
这些承诺戳的全是用户的“痛处”。有个用户在论坛发帖:“上周试驾,销售非要带我走直线,我说想试试爬坡,他直接调了路线。回来就下单了,就冲这点尊重。”还有人晒出服务公约截图:“以前买新能源,怕售后没人管;现在极氪把‘管到哪一步’都写清楚了,不敢说最好,但至少敢兜底。”
在新能源汽车“参数内卷”到极致的今天,“服务”正在变成新的“差异化战场”。续航、加速、智能驾驶这些硬件,竞品很容易追上;但“用户敢不敢信任你”,需要长期积累。极氪把服务公约变成“可执行的条款”,等于把“信任”量化成了“货币”——用户愿意为这份“确定性”多付钱,甚至愿意等。
五、新能源汽车的“新节奏”:当预售变成“准交付”,行业规则在变
极氪这波操作,本质上是把新能源汽车的“预售-上市-交付”节奏,从“慢周转”变成了“快响应”。
传统模式是“企业主导”:我造什么,你买什么;新势力早期是“用户追随”:你吹什么,我等什么;现在极氪玩的是“用户共创+效率优化”:用户提需求,企业快速改,改完马上交。这种模式有三个好处:
对用户:不用等,不被坑,有参与感;
对企业:库存风险低(按订单生产),用户粘性高(情感连接),资金周转快(预售款到账早);
对行业:倒逼所有玩家加快节奏——你再搞“预售等半年”,用户就跑了;你不重视用户意见,体验官就去别家了;你服务跟不上,公约就成了“笑话”。
最近有消息说,某新势力已经在学极氪,悄悄启动了“用户共创计划”;某传统车企把“上市即交付”写进了明年的规划。极氪的案例证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从“谁参数更强”,变成了“谁更懂用户,谁效率更高”。
当“信任”变成硬通货,新能源汽车终于活成了用户想要的样子
9月23日0点,极氪焕新版预售通道开启。有销售在朋友圈发了张截图:10分钟,订单破3000。下面有人评论:“这哪是卖车,是用户在给极氪‘打赏’啊。”
这话不全对。用户不是在“打赏”,是在“投票”——投给那个愿意听他们说话、敢兜底、不画饼的企业。极氪的案例告诉我们: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不是“造更好的车”,而是“造用户敢信任的车”;不是“卖产品”,而是“卖确定性”。
当一款车能让用户心甘情愿清空现款库存,当企业敢把“预售”变成“准交付”,当“服务”比“参数”更值钱——新能源汽车,终于活成了用户想要的样子。而那些还在玩“饥饿营销”“参数堆砌”“画饼不兜底”的玩家,可能很快就要被这场“信任革命”淘汰了。
毕竟,用户要的从来不是“最好的车”,而是“最懂我的车”。极氪抓住了这一点,所以它赢了——赢在用户愿意为它“提前买单”,赢在整个行业都在学它的“新节奏”。这,才是“现款售罄”背后最值得深思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