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试驾了小鹏P7+,驾驶质感挺不错的,方向盘操控比SU7更舒服,动态表现和能耗控制都让人满意

前几天抽时间试驾了小鹏P7+,说实话,这车的驾驶质感让我挺惊讶的。方向盘操控比我之前试过的SU7舒服不少,整体动力响应和能耗表现也算让人满意。先聊聊几个明显的槽点吧。

最让我头疼的是主驾驶座椅,坐进去感觉位置偏低,而且偏后。试驾时我问销售:这坐姿调整空间不大啊?他笑说这确实是设计倾向运动感,坐姿要低点。但这直接影响视野,尤其是看到机盖边缘那块区域时,像被遮挡了一样,没法一眼看到前头路况。之前开特斯拉Model 3,视野那叫一个开阔,机盖几乎完全没挡住视线。体验的差别,感知挺明显。

前段试驾了小鹏P7+,驾驶质感挺不错的,方向盘操控比SU7更舒服,动态表现和能耗控制都让人满意-有驾

底盘方面,我得矫正一下。最开始我觉得P7+底盘调教得太硬了,像块铁板那样,尤其过减速带时底盘后部咣当一声,让我直怕剐蹭了。销售赶紧喊我放慢速度。后来我想了想,毕竟不是什么高底盘SUV,这种硬是为了更精确的操控感。经过几次试驾后,过滤震动的确清脆利索,弹跳回落很舒服,过弯时侧倾控制不错,座椅也没明显晃动,说明底盘支撑用心做了。舒适度确实跟SUV差点意思。

停车跟刹车脚感挺线性的,踩上去力度释放均匀,没有那种突然头点的假动作,特别是在城市拥堵的路况下,这点细节真的加分不少。我问过一个修理工,他说新能源车普遍调整刹车都很讲究,尤其防晕车,这块确实比老燃油车有进步。

关于电耗,粗略估算了一把,这P7+百公里平均耗电大概12.2度电,官方口径差不多。这个数字还不错,算得上节能。顺便提一句,我看了下老款电池是60.7度电包,持有者一个朋友跟我抱怨冬天北方供暖,续航短得吓人,高速不到300公里就得充电,体验很差。所以不推荐选老款电池,尤其我这种对续航心态脆弱的用户。

前段试驾了小鹏P7+,驾驶质感挺不错的,方向盘操控比SU7更舒服,动态表现和能耗控制都让人满意-有驾

小鹏P7+的方向盘力度是可调的,这点我喜欢。低速时转向非常轻盈,适合市区穿梭;高速走起来,方向盘变重,盘感韧劲十足,给人安全感。试驾时我在高架上摸了摸,这路段坑坑洼洼,方向非常稳,没有跑偏的感觉。这个细节对日常驾驶影响大,尤其城市里,有些车方向偏一点,开起来心里就慌。

智驾辅助感觉比较保守。我试驾路面相对宽敞,车流不密,没遇到大挑战。系统在红绿灯路口自动减速,速度控制偏慢,后面的车都来催我了。我当时跟邻座说:这智驾估计还没适应咱们的炸街节奏。这算法保守没啥坏处,但咱们需要点刺激吗?开智能辅助车的同志,你们觉得呢?

再来说说加速,这车起步有力,电门踩下去动力立马回应,没有顿挫,驾驶体验很流畅。跟我之前体验过的某品牌电动SUV比,后者有时候起步带窜动感,跟车务必小心。P7+在频繁跟车、刹车的情况下,动力输出恰到好处,没多余晃动,我个人很赞。

前段试驾了小鹏P7+,驾驶质感挺不错的,方向盘操控比SU7更舒服,动态表现和能耗控制都让人满意-有驾

对了,还有一个小跑题,我刚翻了下以前的试驾拍照笔记,意外发现小鹏P7+的360度影像画面挺高清,晚上倒车时挺实用。虽说这车是无边框车门设计,但风噪控制还行,车内安静。开过100公里时速后,尤其是烂路面上的胎噪明显起来,这点大家应该都见怪不怪。说来说去,声音方面我对它算满意的。

我猜测(估算的,不确定)这车电池管理系统优化得不错,不然这种续航和能耗表现很难保证稳定,是不是做了特殊调校?这块资料没在宣传里看到,感兴趣的话得再挖掘下。

前段试驾了小鹏P7+,驾驶质感挺不错的,方向盘操控比SU7更舒服,动态表现和能耗控制都让人满意-有驾

充电方面没深入试,只是听销售透露,这车支持快充,30分钟大约能充到80%。如果你是日常代步,晚上回家慢充,不会有太大压力。讲真,满电续航算下来,大多数城市日常使用完全够用,前提是别老搞长途。

在研发流程上,我跟一位前研发经理聊过,他把车的底盘调校比作调咖啡,不同层次的酸甜苦,比例拿捏难,兼顾舒适跟操控基本不可能两全。他们在P7+上显然更偏操控,这也能解释刚才我提到底盘硬的问题,这就是利益博弈。车企要给用户安全感,还要贴合品牌调性,不然就没人买。你们觉得这比喻贴切吗?

小结说了这么多,偶尔觉得自己说得太多跑题了。总觉得汽车行业信息繁杂,体验感很个性化,写着写着就容易跳针。尤其现在新能源市场变化大,一点风吹草动,车企供应链都得跟着动。想到这里,不禁感叹,未来这些智能体验给不给咱们带来真正的方便,还是越来越复杂,反倒把车开成了科技玩具?

前段试驾了小鹏P7+,驾驶质感挺不错的,方向盘操控比SU7更舒服,动态表现和能耗控制都让人满意-有驾

最后留个小问题给你们想想:你平时用智能辅助,有没有发现它在复杂路况里反而拖慢了出行节奏?用得开心吗?下次我打算试试不同模式的调节,看看能不能找到平衡点,毕竟花了钱,得用得值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