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要是刷到“地平线HSD”这几个字,别以为是哪个新晋网红打卡点,这可是智能驾驶圈最近最火的“技术明星”。就在前几天,北京街头突然冒出一队神秘车辆,300多家媒体围得水泄不通,就为了亲自上手体验一把地平线HSD辅助驾驶系统的真实力。说它是“老咕噜棒子”?错了,这技术一上路,直接让不少人“上头”——原来现在的智驾,已经能像老司机一样“走路摇头晃脑”地穿街走巷了!
这次试驾主角是全球首搭HSD和征程6P芯片的星途ET5,光听名字就有点“装逼利器”的味道。但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在北京这种“堵出天际”的路况下,居然能像本地专车司机一样,丝滑过弯、精准变道、见缝插针,还不带一丝慌乱。你说这系统是不是有点东西?它可不是靠一堆规则堆出来的“机器人开车”,而是真真正正学会了“像人一样思考”。
先说说它的“大脑”——一段式端到端架构。你可能听过“端到端”,但这次地平线玩的是“纯血版”。传统系统是“感知+决策”两步走,中间还得靠一堆人工规则补丁,结果一遇到突发情况就卡壳。而HSD直接从摄像头“看”到的画面,一路到底,直接输出方向盘和油门刹车指令,横纵向控制完全合一,没有延迟、没有割裂,开起来那叫一个“顶呱呱”。吕鹏在现场说:“这系统开起来,跟专业司机一模一样。”我当时还半信半疑,结果一试,好家伙,真香!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没有高精地图的施工路段表现。普通智驾系统到了这种地方,基本就是“劝退”模式,要么刹停,要么绕路。可HSD呢?砂石路、临时围挡、模糊标线,它全都能“看懂”,像老司机一样判断哪能走、哪要避让,稳稳当当就过去了,连我这个坐车的都没察觉到任何突兀感。你说这算不算“打脸”了那些还在靠地图“吃饭”的老系统?
再说说它的“学习能力”——强化学习。这可不是简单地“记住”路况,而是像AI大模型一样,在虚拟世界里自己“练级”。它能模拟千万种复杂场景,不断试错、优化策略,最终形成“智能涌现”。比如北京常见的潮汐车道,今天是直行,明天变左转,系统立马就能识别并调整路线,反应速度比我还快。你说这系统是不是有点“出片利器”的潜质?不仅开得好,拍出来也帅。
硬件这块,地平线也支棱起来了。征程6P芯片,560 TOPS算力,什么概念?相当于每秒能处理560万亿次运算,堪称“六边形战士”。再加上自研BPU架构,效率高、功耗低,完全不用担心“油老虎”式的电耗问题。软硬协同,这才让HSD在复杂环路、分流岛、窄路掉头这些“地狱级”场景里,依然游刃有余。遇到“鬼探头”,它能提前预判;遇到“极限cut-in”,它也能从容应对,安全感直接拉满。
咱们再横向比比看。先看小鹏XNGP,也算智驾第一梯队,但它还是依赖高精地图,城市覆盖有限,一到没图的地方就“歇菜”。HSD最大优势就是“无图也能开”,全国哪都能去,自由度更高。再说华为ADS 3.0,实力确实强,但成本高,基本只配在百万级豪车里,普通消费者想体验?得加钱。而地平线这次明显是冲着“全民普惠”去的,2025年底就要大规模量产,合作车型超10款,价格门槛注定不会太高。这波操作,简直是给整个行业“跌冒烟了”的节奏。
再看特斯拉FSD,虽然也是端到端,但它的风格偏激进,有时候为了效率牺牲舒适性,坐车的人容易“气的蹦起来”。而HSD明显更懂中国路况,强调防御性驾驶,开得稳、刹得柔,乘客体验更“舒服”。尤其是在北京这种“人车混行”的复杂环境里,HSD的克制和预判,反而更让人安心。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么强的系统,会不会太“聪明反被聪明误”?实测下来,完全没这问题。HSD的逻辑是“安全第一”,遇到不确定场景,它会主动降速、谨慎通过,而不是强行决策。比如在T字路口、S型窄路这些视觉盲区,它会提前减速,像老司机一样“探头观察”,确保万无一失。这种细腻的控车质感,真的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这车,是不是偷偷请了个20年驾龄的司机?
从上海到广州,从成都到北京,HSD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完成实测,收获了超百位媒体和体验官的一致好评。“智驾第一梯队”、“丝滑如老司机”、“未来已来”……这些评价可不是吹的。随着星途ET5明年上市,我们普通消费者离这种高阶智驾体验,真的只差一步之遥了。
所以问题来了: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如果20万出头就能买到媲美百万豪车的智驾体验,你会怎么选?
是继续手握方向盘“风吹日晒”,还是交给AI来一场“解放双手”的城市漫游?
评论区聊聊,你喜欢哪款车的智驾风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