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的隐忧初现:从“SU7 点赞”到“YU9 悬崖”

一、曾经狂赞:SU7 的“冷门”选型让我看到小米的冷静

半年前,我第一次在工信部公示里看到 SU7 的轿车姿态,几乎拍案叫好——不是因为颜值,而是因为“反常识”的品类选择:

- 20 万元以上市场,SUV 是“流量密码”:理想 L 系列、问界 M 系列、蔚来 ES 系列,无一例外先 SUV 后轿车;

- 轿车是“地狱模式”:用户挑剔、成本敏感、续航难做、溢价空间小。

小米偏偏把第一枪押在轿车上,用最难的 SKU 练体系、刷口碑、磕技术,这是典型的“手机打法”——先旗舰,再下沉;先立住参数/性能标签,再扩张 SKU。那一刻,我以为小米把“硬件工业敬畏”刻进了 DNA。

小米造车的隐忧初现:从“SU7 点赞”到“YU9 悬崖”-有驾
QQ20251021-160346.jpg

二、事故频传:我开始闻到“手机迭代”的味道

进入第二季度,SU7 交付不足 6000 台时,网络陆续曝出“刹车疑似失效”“NOA 接管失败”“电池包底部磕碰瞬间起火”等案例。和手机时代“上市—收 Bug—OTA”节奏如出一辙:

1. 官方声明先强调“比例极低”;

2. 高管微博连夜回应“会推送升级”;

3. 线下快速更换加强件,但并未公开召回。

汽车不是手机,任何一次“系统崩溃”都可能让生命无法重启。 当“快速迭代”成为对外话术,风险却被转嫁给首批车主,我隐约看到当年小米 11 系列“烧 Wi-Fi”的影子——硬件根基没完全扎透,就用软件补丁赶路。

三、YU7 大热:全员“飘了”的信号灯

五月 YU7 谍照流出,雷军官微一句“大家想要的 SUV 来了”点赞瞬间破 30 万;销售端私下放风“预订通道随时开放”;供应链人士爆料“全年排产计划上调 40%”。流量指标一夜爆表,但工业节奏却开始失速:

- 测试车被拍时,后轮拱明显加高、轮距加宽,与 SU7 零件通用率骤降;

- 电池包厚度增加 15 mm,导致地板抬升,后排坐姿被吐槽“小板凳”;

- 为了抢 2024 Q4 发布,冬季标定压缩到两个月(行业常规 4-5 个月)。

“交付Deadline”碾压“验证Deadline”,这是手机行业“抢首发”的标准动作,却在汽车安全红线前疯狂探针。

小米造车的隐忧初现:从“SU7 点赞”到“YU9 悬崖”-有驾
QQ20251021-160208.jpg

四、三大隐忧:为什么 YU9(或者叫 YU Max)可能是小米神话的尽头

1. 新势力“卡位”完成——先发优势=用户心智+供应链壁垒

- 理想:L 系列 40 万级年销,增程+家庭标签深入人心;

- 问界:华为 ADS 2.0 横扫 30-50 万区间,小米 SU7 的“城区 NOA”对比视频热度不及 M9 一个零头;

- 蔚来:换电网络 2000 座,BaaS 把“电车当期货卖”,锁定高端复购;

- 小鹏:XNGP 全量推送,轿车(P7i)+SUV(G9)双线迭代,软件标签更锋利。

小米汽车 2025 才刚刚上量,头部玩家已在 800V 平台、固态电池、城区智驾、座舱生态四条战线完成“壕沟化”,后来者要花的不再是营销费,而是“用户迁移成本”。

2. 豪华 SUV “模板”集体失灵——无“洋作业”可抄

- 路虎揽胜、奔驰 GLS 过去十年靠品牌溢价+大排量稳坐 100 万级,但电动化转身迟缓,科技感掉队;

- 宝马 iX、奥迪 Q8 e-tron 在华月销量均不足 2000 台,证明“德系豪华+简单油改电”打不动中国高端用户;

- 特斯拉 Model X 蝴蝶门炫酷,却七年不改款,FSD 入华仍无时间表。

“国外对标物”集体失语,意味着小米必须原创一套“40-60 万价格+100 万价值”的故事,而小米品牌过去 14 年沉淀的是“性价比”与“年轻人第一台”,并非“尊贵”“稀缺”“社交货币”。品牌高度与价格带错位,是任何参数都无法填平的深渊。

3. 用户圈层断档——9 系目标人群不吃“米粉”那一套

- SU7 核心订单:26-32 岁科技爱好者、首批“米粉”成家立业版,价格区间 25-30 万;

- YU7 预估核心订单:30-38 岁新中产家庭,价格区间 30-40 万;

- YU9(全尺寸 6/7 座)若定价 45-60 万,将直面 BBA/蔚来/理想高净值家庭用户,他们更在意品牌积淀、服务网络、二手残值,而非“小爱同学”或“米家互联”。

小米在 9 系潜在买家心中没有“情怀税”可收,亦缺乏线下高端体验店、专属服务顾问、一键加电/换电等“高净值标配”。参数可以堆砌,品牌必须沉淀,而沉淀需要时间与“超预期故事”,不是一场“连夜说服高管定价”的发布会就能解决。

五、手机打法 VS 汽车打法:三条致命差异

小米造车的隐忧初现:从“SU7 点赞”到“YU9 悬崖”-有驾
QQ20251021-160510.jpg

当“迭代速度”碰到“安全冗余”,当“粉丝经济”碰到“家庭重资产”,手机模板必然失灵。小米若继续用“抢首发、堆参数、OTA 修复”路径依赖,YU9 可能重演“上市即巅峰、交付即退单”的剧情。

六、悬崖边的转向建议:放下“神话”,先补“安全+服务”两堂课

1. 建立“安全即旗舰”红线

- 将 SU7 所有事故案例、改进方案开源公示,邀请第三方机构独立评测;

- 冬季/夏季/高原/侧碰四项验证必须全量直播,而非“剪辑版”。

2. 品牌分层:把“米家”留给主流,把“Xiaomi Auto”独立成高端

- 学习 Lexus、Audi 当年从集团剥离体验店,单独选址、单独服务标准;

- 9 系用户必须享受“专属服务管家”等增值体验,而非“排队等 4S 店工位”。

3. 节奏让步:推迟 YU9 上市 6 个月,完成 120 万公里实际路试

- 用时间换口碑,用冗余换安全,别让“交付 Deadline”成为吞噬品牌的黑洞。

小米造车的隐忧初现:从“SU7 点赞”到“YU9 悬崖”-有驾
QQ20251021-160606.jpg

七、结语:神话的尽头,是工业敬畏

在智能手机混沌初开的年代,小米用“性价比+互联网营销”一战封神;但在汽车这条“资金密集+人命关天+品牌长周期”赛道,“快”不再是核心竞争力,“稳”与“敬畏”才是门票。YU9 无论命名如何,都将是小米汽车的分水岭——

- 如果继续“手机式狂奔”,它可能成为压垮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

- 如果放慢脚步、补课安全、重塑高端,小米仍有机会在 40-60 万市场切下属于自己的蛋糕。

神话可以一夜写成,工业需要十年磨剑。 在“YU9 们”尚未敲响警钟之前,小米最需要做的,不是刷新流量,而是刷新自己对“速度”二字的理解——有时候,慢下来,才能走得更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