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骑电动车的朋友们心里都有些犯嘀咕,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靠的都是这个宝贝疙瘩,怎么突然就听说要查驾照、要禁售了呢?
是不是以后出门买个菜都得先去趟驾校?
大伙儿的这些担心和疑问,确实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全国各地对电动车的管理的确是越来越规范了。
但大家也别一听“管理”就紧张,这事儿咱们得掰开来看,其实只要弄明白了里面的道道,心里就有底了,不仅不会影响咱们正常出行,反而会让大家骑车更安全、更踏实。
首先,咱们得给广大车主吃一颗定心丸,那就是现在骑电动车,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驾照。
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咱们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所以特意留出了两类车,是大家可以放心骑,不需要考驾照的。
第一类,就是现在市面上卖得最火的“新国标电动自行车”。
这可不是商家自己随便叫的,而是有国家强制标准严格把关的。
这个标准,也就是《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给这类车划了几个硬性的“框框”:车速最快不能超过每小时25公里,电机功率不能大于400瓦,整车重量加上电池不能超过55公斤,而且必须得有脚蹬子,能像自行车一样骑。
为什么要定这些规矩呢?
说白了,就是为了保证它的“非机动车”属性,让它回归到代步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变成一辆没有外壳的“小摩托”。
只要您的车符合这些标准,并且按规定去上了正式的牌照(通常是绿色或者蓝色的),那您骑的就是一辆合法的“电动助力自行车”,跟骑普通自行车一样,是完全不需要驾驶证的,可以光明正大地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朋友家里的车是好几年前买的,那时候还没有新国标,这些车该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可以无证骑行的第二类车了:“符合旧国标且已备案登记的电动车”。
政策是非常人性化的,并没有搞“一刀切”。
对于在新国标出台之前就已经在路上跑的那些老款电动车,各地都给出了一个过渡期。
在这个过渡期内,大家可以给自己的车子办理一个临时的备案登记,领一个临时牌照(比如白底或者黄底的牌子)。
只要办了这张“身份证”,您的这辆旧国标车就可以继续合法上路,一直骑到它的自然报废年限或者过渡期结束。
这就像一张“怀旧船票”,虽然船是老了点,但只要您有票,就能继续航行。
所以,如果您家里的老款电动车已经上了临时牌,那就踏踏实实地骑,不用担心会被拦下。
说完了能骑的,咱们就得重点聊聊那些千万碰不得的“雷区”了。
现在市场上鱼龙混杂,有些车您要是图便宜或者图性能买了,那可真是给自己找麻烦,不仅钱白花了,上路还违法。
第一种绝对不能碰的,就是没有任何认证的“三无产品”。
大家买车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认准一个标志——“CCC”认证。
这个标志的全称是“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您可以把它理解成一辆电动车的“身份证”和“健康证”。
没有这个标志,就意味着这辆车的电池安全、车架强度、刹车性能等关键部分都没有经过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质量完全没保障,可能就是小作坊用劣质零件拼凑出来的。
这种车骑在路上,无异于一个移动的“定时炸弹”。
现在市场监管部门查得非常严,销售这种车辆是违法的,您买了也根本上不了牌,等于花钱买了一堆废铁回家。
第二种禁售和禁止上路的,是危害极大的“非法改装车”。
总有些车主觉得原厂的车跑得慢、续航短,不过瘾,就喜欢自己动手或者找人“升级改造”。
最常见的就是私自加大电池电压、更换大功率电机,把一辆设计时速25公里的电动自行车,硬是改成能跑七八十公里的“小飞车”。
这种行为看似是提升了性能,实际上是把安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您想想看,原车的线路、刹车、车架都是按照低速标准设计的,您强行给它加了这么大的负荷,这不就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吗?
线路极易过载短路引发自燃,刹车系统也根本刹不住飞快的车速。
根据应急管理部门的数据,全国发生的电动车火灾事故中,有大约八成都是在充电时发生的,而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和私自改装电池、使用不匹配的充电器有关。
除了改装核心部件,像加装超宽的遮阳篷、雨伞等行为也属于非法改装。
这些加装件在遇到大风天气时,会严重破坏车辆的平衡性,让您和车瞬间变成一个巨大的“风筝”,极易导致翻车事故。
所以,这种改装车不仅商家不能卖,咱们自己更不能骑,一旦被查处,罚款扣车是小事,万一出了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种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未被列入工信部目录的“黑户电摩”。
在电动车的大家族里,除了电动自行车,还有速度更快、动力更强的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
这两类车由于性能已经达到了机动车的标准,所以国家是把它们当作摩托车来管理的。
既然是机动车,那它就必须得有个正式的“户口”,这个户口就是国家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只有被收录在这个公告目录里的车型,才算是国家承认的合规产品,才能到车管所办理机动车牌照。
如果您在购买时,商家吹得天花乱坠,说这是“电摩”,但您在工信部的官方网站上查不到这款车的型号,那它百分之百就是个“黑户”。
这种车您买回家,车管所根本不会给您上牌,最终只能停在院子里当个摆设,钱可就真的打水漂了。
与此同时,咱们也要关注一下各地正在落地的一些新规定。
比如,山东济南从10月1日起,就严格执行了电动自行车的消防安全管理新规,明令禁止在楼道、楼梯间、疏散通道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给电池充电。
如果有人违规停放充电且拒不改正,个人最高可能会被罚款500元。
这可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用法规来杜绝惨剧的发生。
一次次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电动车进楼充电,一旦起火,后果是毁灭性的。
再比如,江西抚州等地也对之前发放的那些超标车临时号牌设置了最后的淘汰期限,过渡期一过,这些不合规的车辆就不能再上路行驶了。
这些举措都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电动车的管理正在从过去的“宽松”走向“精细”和“严格”,目的就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这既是对骑车人负责,也是对行人和其他车辆负责,一个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