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争议始末:从1万到5500元的妥协
走遍大江南北,第一次听说有人对自己的同胞如此残暴,这话可不是别人说的,而是马斯克亲口说的,这事听着真让人觉得出乎意料。
在2019年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准备建设的时候,马斯克原本打算给工人开1万元的起薪,没想到刚提出,就遭到了公司高层的反对,原因也挺直白——这个工资水平太高,怕引起同行的不满。
马斯克也没办法,只得把基础工资调低一些,变成8000元,可即便如此,还是被其他汽车公司公开反对。
这些车企觉得,这么高的基本工资会推高他们的制造成本,更让人头疼的是,自己工人可能会被特斯拉挖走,结果特斯拉忍无可忍,只得把底薪降到5500元。
这事儿真让人觉得奇怪,难道车企就不能专心搞研发,把心思放在汽车技术上,反倒在工人工资上这么琢磨个没完?
要是瞧瞧特斯拉在全球工厂的薪资情况,就会发现1万元的起薪其实并不算高。特斯拉全球一共有6个工厂,4个位于美国,1个在德国,这些工厂的基础工资平均都在2.7万到3万元人民币左右。
看到这个对比,上海工厂当初开出的1万元起薪,基本算是全球“最低线”了。马斯克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也坦言,他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上海超级工厂的工人。
这话听着不像是在客套,毕竟他在全球其他工厂都能给工人开出更高的工资,可到了中国想多照顾一下,结果还得一再做让步。不过,马斯克也没让工人吃亏,底薪降低了,但通过一些隐性的福利待遇弥补回来。
比如说,特斯拉每年发17次薪水,加班费按照底薪的1.5倍算,还有全勤奖和倒班补贴,季度和年度的绩效奖金也挺丰厚的。
2020年,《第一财经》曾报道过上海特斯拉工厂的工资水平。数据显示,普通工人的年度总收入大概在10万到14万左右,社保也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缴纳,毫不打折扣。
和2019年国内的情形一比较,不少车企给普通工人开出3500到4000元的底薪,感觉已经算挺不错了,有的甚至连社保都敢按最低额度缴纳。一对比,这差距立刻就凸显出来了。
行业矛盾核心:利润与规模的生存博弈
为什么当年那些车企对工资这事儿这么紧张呢?说白了,原因还在于他们的生存压力不同。那会儿,国内新能源车企每辆车的净利润大多只有5000到8000元,利润那叫一个薄,就像一张纸一样脆弱。
可特斯拉就不一样了,当年凭借全球供应链的优势,一辆车的利润能达到7万元。你想啊,这个差距摆在那呢,即使特斯拉把Model 3的价格从35万调低到24万,照样能赚到钱。
要是其他车厂也跟着降价,可能就直接赔钱了。2019年《中国汽车报》报道里提到,那个时候国内某个新兴的车企,每卖出一辆车,净赚还不到2000元,根本扛不住大幅度的降价折腾。
让这些车企更头疼的,是特斯拉的产能。到2022年,上海工厂的产能已经冲到75万辆,占了全球产能的一半多。
这波规模效应让特斯拉价格压力更大,可国内的车企真不好抗得住。2022年,国内一家老牌车企的新能源工厂,全年的产能才刚突破10万辆,跟特斯拉简直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他们才死盯着工资不放,要是工人都转投特斯拉,自己这边既挣不到钱涨工资,又留不住人,难不成就得发慌?
毕竟,这汽车制造离不开工的人,一旦生产线出了人手短缺,产量就会跟着受影响,到头来连市场份额都维护不了。
特斯拉这次涨工资的事,就像是往平静的池子里扔了条鲶鱼,刚开始肯定会闹腾一阵,有的车企唉声叹气,有的着急忙慌,但时间一长,整个“鱼群”反倒变得更加有劲头了。
以前很多车企把节省人力开支挂在核心竞争力上,结果一不小心就陷入了“靠压工资降成本、靠低价抢市场”的死局,搞得自己越陷越深。
早在2018年,有媒体报道过某个国内车企为了压缩成本,不仅把普通工人的底薪压到3000元以下,还取消了全勤奖和节日福利,结果工人流失率高达30%,生产线经常因为缺人停工。表面上看,这种做法似乎能省点钱,但实际上走不了多远。
行业变革启示:从“压成本”到“拼实力”的转型
特斯拉一挺出现,大家才知道,真本事可不是靠压榨工人,而是靠效率、技术和规模这几招。这几年,很多车企也纷纷醒悟,不再跟别人争工资高低,而是动脑筋,优化自己的供应链,把实力往长远里打。
一些老牌车企把零配件的采购方式从零散的小厂拼凑,变成了全球范围的统一采购。到2023年,某个汽车厂商通过全球集中采购,成功将电池的买价降低了15%,不仅保持了产品质量,还节省了不少开支。
有的新能源公司干脆自己建电池工厂,比如未来的合肥电池厂,不仅把续航提升到了600公里以上,还把电池故障率压到0.01%以下,效果还挺明显。
在福利待遇上,车企们也开始悄悄跟得上脚步,有的学特斯拉搞十五薪,有的把社保从最低基数调成按实际工资缴纳。
2024年某汽车公司正式宣布了一个新政策,把员工的社保缴纳基数改成了实际工资,这一 change 一出,员工每个月的社保账户就能多存几百块钱。
有些车企还给员工发购车补贴,最高能到5万元,不光把员工留住了,还促进了自家车子的销售。
大家逐渐意识到,要想保证生产,工人留得住是关键,有了稳定的产能,才能谈技术提升。现在再看新能源车市场,早就不单纯是工资高低的竞争了,而是看谁技术更纯熟,服务更细致的较量。
2024年的新能源车销售情况显示,哪些在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方面占优势的厂商,就算员工福利再好,销量依然遥遥领先。
激烈的角逐其实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的过程。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一直在扩大,到了2024年,全球销量已经突破了1500万辆,比2019年翻了三倍多。
在这段时间里,特斯拉的“鲶鱼效应”起到了关键作用,让整个行业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站稳脚跟。
也许哪天,当我们提到新能源汽车,脑海中不会再浮现那些薪资上的纷争,而是会记得啥时候电动车变成了标准配置,充电和加油一样便利,开车也变得轻而易举。
这一切的开端,也许就是2019年那条搅动鱼塘的鲶鱼,但让鱼塘真正变得热闹起来的,是整个行业愿意跟着一起行动、愿意去改变、敢于迎接变化的那份勇气。
从依靠压低工资来维持生活,到依靠技术实现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这个变迁,不仅让工人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话语权变得更强了一些。
相信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车企凭借实力赢得认可,让中国的制造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