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续航焦虑是伪概念,平时用不着,车企早有对策

近些年来,每当人们谈论起购买电动汽车,一个话题总是绕不开,那就是续航焦虑。

这个词汇仿佛成了电动汽车与生俱来的标签,深深地刻在了许多消费者的心里。

汽车厂商在宣传时,续航里程的数据一个比一个亮眼,动辄就宣称能跑七八百公里,仿佛已经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电车续航焦虑是伪概念,平时用不着,车企早有对策-有驾

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车主们将新车提回家后,发现实际续航能达到官方宣传的七成,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表现了,如果在冬季或者需要全程开启空调的情况下,续航里程打个对折也并非什么新鲜事。

这种宣传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续航问题的担忧。

但是,如果我们跳出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冷静地分析一下,或许会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所谓的续航焦虑,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个被夸大和放大的概念。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一下绝大多数车主的日常用车场景。

很多人想象中的电动车主,或许是每天都在为电量不足而提心吊胆,规划着每一次出行的充电路线。

但实际情况是,对于超过九成的私家车用户来说,汽车最核心的功能是满足日常的通勤和代步需求。

电车续航焦虑是伪概念,平时用不着,车企早有对策-有驾

一个典型的城市上班族,每天的行驶轨迹无非是从家到单位,再从单位返回家中,途中可能再去一趟超市或者接送孩子。

这样一整天的行驶里程,通常也就是在三四十公里左右,即便是跨城区通勤,一天的行驶距离也很少会超过五十公里。

我们再来看看当前市场上主流电动汽车的续航水平。

如今,官方标定续航达到五六百公里的车型已经非常普遍。

即便我们考虑到各种实际损耗,比如天气、路况和驾驶习惯的影响,给这个数据打上一个比较保守的六折,那么实际可用的续航里程也仍然有三百多公里。

用三百多公里的续航,去应对每天四五十公里的通勤,这意味着一次完整的充电,足够支撑车主使用四到五天,甚至可以轻松覆盖一整个工作周。

电车续航焦虑是伪概念,平时用不着,车企早有对策-有驾

如果家里安装了充电桩,那就更加方便了,每天回家后随手插上充电枪,第二天早晨车辆又会是满电状态,彻底告别了对剩余电量的担忧。

即使没有私人充电桩,现在城市里公共充电设施的覆盖率也越来越高,在商场、写字楼或者公共停车场,找个充电桩也并非难事。

在这样的用车模式下,续航焦虑的根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人们普遍感受到的续航焦虑究竟从何而来呢?

它主要集中在一种非常特定的场景,那就是长途高速行驶,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

比如春节返乡、国庆自驾游,需要一次性行驶数百甚至上千公里。

电车续航焦虑是伪概念,平时用不着,车企早有对策-有驾

在这些时刻,续航里程的真实性、高速服务区充电桩的数量和充电速度,确实会成为影响出行体验的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种长途奔袭的需求,一年下来可能也就发生一两次,最多不过三四次。

为了这极少数的特殊情况,而去否定电动汽车在其余三百多天里所带来的经济、环保和便捷优势,这笔账算下来,似乎并不划算。

将一种极端情况下的不便,放大为日常使用的普遍焦虑,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更何况,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早已洞察到了消费者的这一痛点,并且已经拿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中最核心的技术突破,就是充电速度的飞跃。

早期的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长,确实让人难以忍受,但如今的技术早已今非昔比。

电车续航焦虑是伪概念,平时用不着,车企早有对策-有驾

以比亚迪、小鹏、理想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引领了高压快充技术的普及。

800V甚至900V高压平台的应用,让充电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

过去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充满的电池,现在只需要喝一杯咖啡、上个洗手间的时间,就能补充两三百公里的续航。

例如有些车型已经可以做到“充电五分钟,续航增加两百公里”,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补能的体验。

当充电速度快到接近燃油车加油的时间时,续航里程本身的绝对长度,也就不再是那么至关重要的问题了。

除此之外,动能回收系统也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

电车续航焦虑是伪概念,平时用不着,车企早有对策-有驾

简单来说,当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时,车辆减速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动能,会被系统回收并转化为电能,反向为电池充电。

在城市拥堵的走走停停路况中,这项功能的优势尤为明显。

它不仅能在无形中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单踏板”驾驶,减少了频繁切换油门和刹车的操作,提升了驾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这些技术的进步,都在从不同维度上,有效地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反过来思考,燃油车就真的没有任何焦虑吗?

其实也未必。

电车续航焦虑是伪概念,平时用不着,车企早有对策-有驾

很多人都有一种“燃油焦虑”,那就是对油价的焦虑。

近年来,油价波动频繁且整体呈上涨趋势,加满一箱油动辄需要四五百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每次看到油价上涨的新闻,燃油车主的心里都会随之“咯噔”一下。

相比之下,电动汽车的用电成本则要低得多。

使用家用充电桩,在夜间谷时电价期间充电,一度电可能只需要三五毛钱,充满一辆车花费不到三十元。

即便使用商业快充桩,每度电的费用也远低于燃油成本。

电车续航焦虑是伪概念,平时用不着,车企早有对策-有驾

这种日积月累的经济优势,是电动汽车一个非常实在的好处。

其实,当我们把目光从续航上移开,会发现电动汽车当前面临的一个更现实、更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保险费用的确偏高。

这才是让许多车主在购车后感到“肉疼”的真正所在。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一辆售价在16万元左右的比亚迪海狮06EV,其第一年的保险费用,除了950元的交强险之外,商业险部分可能高达6200多元,总计超过7000元。

而一辆同价位的燃油车,其商业险费用通常在4500元左右,总保费大约为5400元。

两者相差了近两千元。

这笔每年都需要支出的固定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从电费中节省下来的开支。

保险费用之所以偏高,原因也比较复杂,包括电动汽车的零配件,特别是电池包的维修更换成本高昂,以及保险公司对于新型车辆的出险率和维修成本数据模型尚在建立和完善中。

因此,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与其过度纠结于在大多数时间里并不存在的续航焦虑,不如在购车时,将这个每年都实实在在影响用车成本的保险费用,作为一个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