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系车企的半年报一出来,整个行业像被冷水泼醒,那种紧绷感不是假的,利润暴跌,市场份额大跳水,眼看着昔日的“神话”逐渐崩塌,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这一年,丰田的净利润一下子掉到8414亿日元,同比下滑37%,不少人心头一紧,明明销售额还涨了3.5%,结果营业利润却降了11%,利润率也从11.1%滑到9.5%——数一数二的巨头都这样,气氛一下子变得严峻。
同一时间段,本田净利润腰斩到1966.7亿日元,营业利润也几乎被砍掉一半,日产连着四个季度亏损,马自达也由盈转亏,这种“塌方式”下跌,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利润的断崖背后,汇率和关税成了悬在头上的两把刀,2025年财季,美元兑日元从156掉到147区间,这对高度依赖出口的日系车企来说,绝对是致命一击。
回头看,日本自2012年底开始推行货币宽松政策,为了制造业和经济,那时候日元一路贬值,大家都觉得顺风顺水,现在美国要求日本加息、升值,不确定感越来越强,未来只会更紧张。
关税的压力,比汇率还狠,今年6月,日本车企把对美出口价格降了19%,创下2016年以来最大降幅,利润被主动牺牲,只为了在关税风暴中苟住。
丰田单季度因为关税就少赚了4500亿日元,这笔损失比汇率影响还要大两倍,公司预估本财年营业利润会因此减少1.4万亿日元,压力山大。
本田和马自达同样扛不住重压,本田说美国高额关税让当季营业利润直接少了1250亿日元,马自达也从盈利变亏损,关税的威力,谁都逃不过。
说到底,利润崩盘逼着所有人警惕,日系车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有多深,背后的风险就有多大,2017年还想着680万辆、40%市场份额的壮志,如今回头看,36.4%的份额都建立在过去低关税、弱日元的基础上。
现在,汇率和关税这两根基石一动,安全感就变成了风险,所有人都得重新计算,旧日的“深度绑定”成了新的“高度风险”。
马自达体量虽小,可美国市场占全球40%,23万辆产自日本,对成本极度敏感,日产美国市场占全球销量35%,日本出口量15万辆,这时全球亏损一叠加,任何额外成本都让人焦头烂额。
2025年,五十铃决定,把主力出口美国的小卡车从日本藤泽搬到美国本地生产,计划2028年落地,这种转移,成本和周期都高得惊人。
丰田也放话,不排除以后把在美国工厂生产的车型逆向出口回日本,这种看似反常的想法,其实是用美国的贸易环境和成本优势反哺本土,打破“日本生产、全球销售”的老路。
这种“抱团取暖”,日产能提升工厂利用率、摊薄成本,本田能快速获得美国产线,双方都避开了重投资和高风险,算是无奈中的聪明选择。
可不管怎么折腾,产能转移和供应链重构又贵又慢,涉及劳工、配套、技术标准等一大堆难题,能不能顺利重塑全球生产网络,还是未知数。
全球布局调整不止是为了避开美欧的风险,更多还是要为中国市场反攻蓄力,毕竟中国市场才是真正的生死考场。
2025年上半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跌到9.6%,相比2008年的30.79%,这跌幅实在太刺眼,背后原因很复杂,竞争激烈、产品策略脱节、智能化落后,外部环境也变了天。
传统燃油车的经济性优势,被中国自主品牌追得喘不过气,市场份额不断流失,电动化转型又慢半拍,核心技术、价格、智能体验都没优势,导致新能源市场份额远低预期。
智能化短板让日系车与中国消费者脱节,大家越来越不买账,虽说丰田2025年上半年卖了83.77万辆,同比增长6.8%,但主要靠早早押注本土化和混动,抓住了过渡需求。
丰田的增长,难掩整体溃败,本田1-7月卖了35.99万辆,同比跌23.16%,日产上半年卖了27.95万辆,同比降17.6%,市占率跌到个位数,日系品牌已成边缘挑战者。
反攻中国市场,说白了就是悬崖求生,近期高性价比新能源车型如N7、铂智3X带来正面反馈,证明“放下身段、拥抱本土”策略有效,但能不能持续,还得看后劲。
更棘手的是,内部转型的速度和决心能不能跟上,本田战略摇摆,日产全球亏损导致资源紧张,所有日系品牌在智能化和软件上都落后,想要逆转,难度极大。
中国这个市场,进化速度快,竞争极度激烈,任何迟疑或路径依赖,都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前车之鉴已经摆在面前。
回头看,2025年这场“凛冬”,体现的是全球化旧模式失效和新格局的冲击,出口导向的盈利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面前,暴露出先天脆弱。
短期内,汇率和关税的利润侵蚀几乎无解,美国产能调整和中国本土化反攻,都是持久战,产能转移需要时间和资本,供应链重构风险巨大。
中国市场从边缘挑战者发起逆袭,需要巨额投入和智能化、软件、成本控制上的突破,才能杀出本土巨头和新势力的重围。
能不能熬过转型阵痛,考验的是战略执行和应变速度,美国产能优化能否及时对冲风险,中国市场本土化能否真正赢得消费者,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一切都还在路上,日系车企能否在重压下找到新方向,未来悬念依然很大,2025年只是序章,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