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门锁设计真是让我感到头疼。开发团队一开始就说这个车不用传统的机械门把手,外边那一条几乎看不出来的按压区域,是通过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的。乍一听,还挺酷的。发生了事故后,你会发现,想用力按一下,门就像铁了心一样,就是不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很多同级别车的门把手,虽然样式不一样,但问题都差不多,关键在电子系统的可靠性。从操作上看,机械式门把手和隐藏式的区别,真不大。比如油车,很多人以为机械手柄碰到撞击就能打开,但其实也会因为变形撞坏,或者机构失灵。这个时候,备用的机械应急杆才是救命稻草。
但是,小米SU7这种车,要用电控操作才能开门,出了事故之后,门打不开,救援人员怒了。消防要用切割机,搞得一团糟。一个救援现场,我跟修理工聊了会,他啧啧说:要是有机械副手,就方便多了。我心想:设计师又要追求一体化外形,隐藏式门把手确实美观,但安全冗余似乎变成了奢侈品。
这不禁让我想到另一点:其实技术上,外露式机械门把手也未必就能百分百解决问题。就算明面上看着很硬挺,也可能在撞击中变形,甚至卡死。不是所有事故都死板一样,像今年碰到的那起火灾,整车虽外形完整,但内部机构一定部件都被烧变形了。锁芯、机构全都失灵,火灾现场,救援要切割,繁琐又危险。
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车企都在优化门把手设计。广汽那边告诉我,为了保证安全冗余,现在很多车型都考虑加入机械应急开关,这样在电子系统瘫痪甚至失效时,依然可以手动开门。有些厂家甚至还在研究二合一,用肉眼能看见的机械按钮配合电子锁。这其实也有个问题:增加机械结构,成本变高,造型也要重新优化。
我也在想,既然油车和电动车的门锁系统都经过验证,为什么油车更容易因为撞击出现打不开的情况?其实和设计的电子/机械冗余相关。油车系统经过百般测试,早就考虑了撞击变形造成门锁失灵的问题,但未必每个厂家都愿意在油车上增加太多冗余方案。再者,油车的线束、监控系统也比较稳妥。而新能源车,追求外形和内置一体化,反而把安全和冗余放在次位。
这次的事故,火灾和救援的难度,无疑会促使厂商重新审视门把手的设计。换一个角度想:你说,未来的门把手设计,要不要兼顾潜在风险的保护?像我认识的修理厂老板曾经开玩笑说:要是能在门把手上装个弹簧表现,倒也不怕被撞变形。显然,这些搞笑的想法,其实透露出一个共识——安全第一。
目前,国家标准已经吆喝要加装机械冗余、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但这个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设计师得在造型、成本、可靠性之间找到平衡。像去年,有厂商告诉我,隐藏式门把手比传统机械门把手贵20%-30%。原因很简单:电控系统的可靠性、连续性要硬核,年轻设计师喜欢追求一体化,但安全,还是要放在首位。
我有个疑问:你们觉得,未来是不是有可能出现自动检测门锁状态的车,就算遇撞击也能第一时间提醒驾驶员或救援人员?这是我猜的,没有细想过,这技术很烧钱,但很实用。
不管怎么说,安全的门锁系统绝不是一个美观或省成本就能万事大吉的事。希望油车也不要只盯着平安牌的安全牌,冗余这两个字,永远比谁看得更漂亮要得多。至于未来的设计,是不是还得在外观和安全之间,留个折衷的空隙?这其实挺吊诡。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安全点有点太隐蔽?未来会不会出现那种即使电子锁失效还能手动开的特殊装置?我也还在观察中……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