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澳门的街头出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有网友拍到了一辆挂着广东车牌的雷克萨斯LBX。
这事儿听起来可能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一辆车嘛,但在懂车的人眼里,这背后可有不少值得聊的话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辆雷克萨斯LBX,根本就没在中国大陆正式销售。
一辆官方不卖的车,却挂着可以在大陆畅行无阻的牌照,光明正大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这就好比你在自家菜市场,突然发现有人在卖一种你只在国外纪录片里见过的水果,难免会让人好奇,它是什么?
它从哪来?
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咱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的主角——雷克萨斯LBX。
这是雷克萨斯品牌旗下目前尺寸最小的一款SUV,定位相当紧凑。
要是追根溯源,你会发现它和丰田的Yaris Cross,也就是雅力士的跨界版,是同一个平台(TNGA-B平台)的产物。
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精装修版本的丰田小型车,挂上了雷克萨斯这个豪华品牌的标志。
这款车的主要市场瞄准的是欧洲和日本等地区,那些地方的消费者普遍偏爱小巧灵活、停车方便的车型。
所以,雷克萨斯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它引进到对“大”有着特殊情结的中国大陆市场。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内地的任何一家雷克萨斯4S店里,都找不到它的踪影。
那么,这辆“本不该出现”的车,是如何合法地挂上广东牌照的呢?
这就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车辆通行政策了。
我们看到的这种黑底白字,以“粤Z”开头的牌照,就是专门发给港澳地区进入内地的车辆的。
近年来,为了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又推出了像“澳车北上”这样的便利政策,让符合条件的澳门私家车车主,在完成申请和备案后,可以更方便地驾车进入广东。
所以,这辆LBX的车主,很可能是在澳门本地购买了这台车,然后通过这些政策办理了相关手续,获得了在广东行驶的资格。
这完全是合规合法的,也让我们这些内地车迷有机会一睹这些未引进车型的真容。
身份之谜解开了,我们再来深入看看这辆车本身,特别是它最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动力系统。
雷克萨斯LBX搭载的是一套由1.5升三缸自然吸气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
一听到“三缸”这两个字,相信很多国内的消费者心里就已经开始打鼓了。
这些年来,三缸发动机在国内市场的名声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其天生的物理结构决定的。
相比于我们最常见的四缸发动机,三缸发动机在工作时,由于气缸数量是奇数,总会有一个气缸在单独做功,这就导致了它在运转平顺性上存在先天不足,尤其是在车辆怠速或者低速蠕行的时候,那种轻微的、持续的抖动感,是很多驾驶者和乘客都难以接受的。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几年的市场教训。
无论是曾经的销量霸主别克英朗,还是运动标杆福特福克斯,都曾雄心勃勃地在中国市场主推三缸发动机车型,结果都遭遇了滑铁卢,销量断崖式下跌,最终不得不向市场妥协,重新换回了四缸发动机。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已经证明,中国消费者对于三缸发动机的接受度非常低。
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三缸约等于廉价、抖动和技术不成熟,这几乎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即便雷克萨斯有着豪华品牌的加持,想用一台三缸发动机来挑战整个市场的消费习惯,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
这套三缸混动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燃油经济性。
根据官方数据,LBX的百公里综合油耗可以低至4升多,对于日常通勤来说,确实能省下不少油钱。
但在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单纯的“省油”还足以构成核心竞争力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就在丰田和雷克萨斯还在执着于优化这种传统的油电混动技术时,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已经开辟了全新的赛道。
以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不仅在馈电状态下能做到和日系混动不相上下的低油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
这意味着,对于大部分日常上下班通勤距离不长的用户来说,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台纯电动车来使用,实现零油耗、零排放,用车成本更低,驾驶体验也因为电机的参与而变得极其平顺和安静。
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雷克萨斯LBX真的被引进到国内市场,它将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
论品牌,雷克萨斯的光环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已有所褪色;论空间,它的小尺寸完全不符合国内家庭用户对空间的主流需求;论动力,它那一百三十多匹的马力,在动辄两三百匹甚至更强的国产新能源车面前,显得毫无优势;论核心卖点“省油”,又被我们更先进的插电混动技术全方位超越。
更别提在智能化配置上,国产车早已将大屏幕、智能语音交互、高级别辅助驾驶等功能玩得炉火纯青,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海外品牌车型的短板。
所以,这辆偶然出现在澳门街头的雷克萨斯LBX,更像是一个有趣的观察样本。
它让我们看到了海外市场的不同选择,但同时也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深刻变迁。
它在欧洲或许是一款不错的小车,但在中国,它所代表的那套造车理念和技术路线,似乎已经与这个时代的主流节奏有些脱节了。
它的出现,对于车迷来说是一份新奇,但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它更像是一个无声的提醒:那个单靠品牌和节油就能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如今这个由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主导的全新竞争格局里,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即便是曾经的王者,也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