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的“自我对抗”能否赢得胜利呢?

当市场还在盯着星愿的6.58万起售价和“一次性增加的配置清单”时,吉利早已把这场上市当成一场关于“内卷与反卷”的极致演练。 新款星愿在市场热议里并非单纯的长足进步,更像是一种战术上的试探:把标配轮胎、内置行车记录仪、加强的防侧翻系统和无钥匙进入一并放进来,还在限时价区间维持着让人咂舌的6.58万元起。

价格诱惑背后,是不是也暗藏着一整套“策略性内卷”打法?这一次,吉利的动作像极了在棋盘上精确摆放的棋子,既能拉拢对手又能制造话题。 “反卷先锋”这件事,早在两年前就被广泛讨论。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的“自我对抗”能否赢得胜利呢?-有驾

吉利高管公开表达过对内卷的质疑,认为无止境的价格战会让行业走向偷工减料、售假和无序竞争的泥潭。 紧接着,几位高管又把话题推上道德高地,强调要以规矩赢市场、以品质回击低价。

看起来气势汹汹,仿佛正义之声在喊话。 可真正的戏码并非只喊口号,而是在市场上做出更复杂的“左右互搏”:一边喊着反内卷,一边用更强的成本控制和更有竞争力的配置来抢占份额。

银河E5上市、星愿上市、星耀8、A7等车型陆续出炉,吉利把目标瞄准了比亚迪等对手。 一切都围绕一个核心:以尺寸和性价比的综合优势,在同级别里做出更大、价格更低的组合。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的“自我对抗”能否赢得胜利呢?-有驾

中型SUV的空间,配上紧凑型SUV的价格,这让不少合资品牌和新势力都陷入“被压缩的利润带”里。 舆论场里,总有人把这看作道德底线的拉扯;也有人把它理解成一曲“以价取胜”的高明战术。

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在喊口号的同时,能把话题转化成实际的市场动作。 把视线拉回到技术竞争的核心。

吉利长期以“斗智不斗力”为核心理念,曾靠收购沃尔沃来给自己贴上高端的认证。 但沃尔沃的光环在中国市场并非钥匙,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对技术路线的选择和投资强度。

相比之下,比亚迪凭借DM-i超级混动和e平台3.0等自研体系,迅速建立了一条“自给自足+技术迭代”的高效路径,一下子在新能源领域拉开了距离。 吉利曾经试图复制某些技术路径,但市场回报和时间成本让这条路显得并不那么顺畅。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的“自我对抗”能否赢得胜利呢?-有驾

一句话概括:时代不同,技术路线决定命运。 吉利的“内卷升级”并非简单的降价,而是一种以价格优势为诱饵的市场策略。

把“价格战”理解为唯一武器,显然高估了价格的作用。 对比之下,比亚迪把握的是国家能源战略带来的长期红利,把纯电、插混、智能化的布局融为一体,形成对手难以撼动的综合竞争力。

若继续以相同的思路对待市场,短期可能看起来风光,长期却可能在研发投入和品牌信任上付出代价。 这两年的动向也让人看清海外市场的现实。

比亚迪在海外的持续扩张,成为对手难以忽视的现实压力。 前九个月的海外累计销量接近70万辆,英国市场单月销量在某些月份大幅上涨,日本市场也在逐步逼近像特斯拉这样的强势对手。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的“自我对抗”能否赢得胜利呢?-有驾

海外利润的空间和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改变国内企业的竞争格局。 吉利若想在未来继续保持竞争力,必须在国内的“价格密室”之外,寻求更稳健的全球化路径。

回到内部结构的对比,吉利在一些小动作上做得并不隐蔽:有时会把流量和宣传与实际配套的核心部件捆绑在一起,甚至出现电池厂商的名称混淆等情况,试图在成本上留出更大的余地。 官方口径往往强调合规与“民族大义”,却难免被市场误读成“价格战背后的无底洞”。而对手若真正将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长期来看在维护维保、技术迭代和用户信赖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也有人担心,若长期以低利润甚至亏损来博取市场份额,企业的创新力会被侵蚀。 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远超吉利,这样的差距在未来几年的技术演进中会放大。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的“自我对抗”能否赢得胜利呢?-有驾

上半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明显高于吉利,这种投入差距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壁垒和产品迭代速度上,往往不是一两轮降价能弥补的。 消费者最终看重的不是单个促销日,而是整个平台的稳定性、智能化水平、以及长期可靠性。

在这种格局下,吉利要么继续用价格做文章,要么把“内卷”的名义逐步转化为对技术的持续投入。 海外市场的压力会迫使它加速自研、提升供应链韧性、以及推进更高效的市场布局。

若能在“价格战”之外,建立强有力的技术壁垒和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或许还能挽回一部分品牌信任和市场口碑。 反之,长期的低利润甚至亏损,将把品牌的美誉度逐步削弱,最终让对手以更稳健的步伐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娱乐圈之所以热闹,往往是因为人物立场跳来跳去,观众看得目瞪口呆。 汽车圈里,吉利的“左右互搏”像是一出戏里最精彩的反派与主角同台,观众却在不断被情节反转带走情绪。

从“反卷先锋”到“内卷先锋”,吉利的“自我对抗”能否赢得胜利呢?-有驾

许多人乐于把矛头指向某个具体的“偷工减料”证据,但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这种策略背后对产业生态的长期影响。 短期的价格优惠,能否换来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用户信任?这恐怕要用时间来回答。

人们常说,聪明人不缺,缺的是真心做事的态度。 汽车市场的未来,既需要敢于竞争的勇气,也需要坚持高质量的底线。

吉利这轮折返跑,确实让行业看清了一个事实:光有口号没有长期的技术支撑,终究只是热闹的烟花。 若要真正成为全球市场的稳定引擎,靠的仍是扎实的研发、可靠的供应链以及持续的用户口碑。

你觉得,吉利的这场“内卷+反卷”组合拳,是现代企业在市场博弈中的高明智慧,还是短视的急功近利?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下,铆足力量提高研发投入,还是继续以价格为盾,追求短期市场份额?面对比亚迪等对手日益强势的全球扩张,你愿意把更多信任交给哪一类企业?读者们,你们怎么看待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结构性变革,以及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站位与挑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