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以扫地机器人和吸尘器闻名的公司,突然宣布要造车,而且一上来就瞄准了汽车界的金字塔尖首款车型要对标布加迪威龙,第二款旗舰SUV直接叫板劳斯莱斯库里南。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追觅科技在2025年夏天掀起的现实波澜。从8月28日正式官宣,到9月中旬发布首款概念车预告,再到9月25日第二款SUV全球首秀,追觅造车的步伐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更令人惊讶的是,其首款SUV的诸多设计细节,从方正的大灯,直瀑式镀铬中网到双色车身,都与劳斯莱斯库里南有着极高的相似度。这家公司究竟有何底气,敢于闯入如此高门槛的领域?
追觅造车的梦想并非一时兴起。根据创始人俞浩的表述,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2013年清华“天空工场”时期的一份计划书。但真正将梦想照进现实的,是2024年与绍兴市合作设立的一支目标规模达110亿元的“百亿生态基金”。
这支基金由追觅系企业与绍兴市,区两级国资平台共同出资,追觅方面合计持股55%。尽管基金初期规划更侧重于清洁机器人和通用人形机器人,但智能汽车已被明确列为重点投资方向之一。这为追觅跨界造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追觅敢于挑战超豪华汽车领域的信心,部分来源于其宣称的技术迁移能力。官方将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列为三大核心技术基石。他们认为,应用于扫地机器人和吹风机的高速马达,其功率密度可达2.5kW/kg,是主流车规级电机的两倍。
通过技术转换,理论上可以输出超过600kW的峰值功率,以满足超级跑车的动力需求。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追觅选择从对标布加迪这样的顶级超跑切入市场。
然而,汽车产业的高度复杂性给追觅带来了巨大挑战。行业分析机构指出,造车远不止是拥有高转速电机那么简单,它涉及庞大的工程体系,平台化开发,严格的质量管控以及漫长的测试验证周期。
这些对于一家没有汽车制造经验的公司而言,都是需要翻越的高山。老牌家电企业戴森曾投入巨资研发电动车,最终因“无法实现商业可行性”而放弃项目,这个先例也提醒着追觅前路并非坦途。
追觅选择了一条独特的业务路径,内部称之为“左右手模型”。据透露,“左手”业务计划通过改造某些市场表现不佳的国产车型,换标后出口至东南亚,中东等地区销售,以此赚取利润。
“右手”业务则专注于自研超豪华车型,对标国际顶级品牌,即使不追求大规模量产,也旨在吸引投资并提升品牌形象。这种希望通过代工业务反哺高端自研的策略,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跑通,尚无成功先例可循。
在团队和制造布局上,追觅行动迅速。官方宣布已组建近千人的造车团队,融合了智能硬件和传统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创始人俞浩已带队赴德国柏林附近考察工厂选址,计划建设的工厂面积据称将是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的1.2倍。
产品规划方面,追觅汽车业务被划分为两个品牌。主品牌“追觅汽车”将主打对标布加迪的车型,据称会有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版本。另一品牌“星空汽车”则专注于对标库里南,宾利等超豪华SUV。
摆在追觅面前的现实问题十分清晰。首先是量产时间表,2027年被视为一个关键节点,但能否如期实现,尤其是在全球头部新能源部件产能已被大量锁定的背景下,存在不确定性。
其次是生产资质问题,如何合法地造车,是通过收购,合作还是代工,目前仍是未知数。此外,超豪华电动车市场本身容量有限,消费者对品牌历史和技术积淀极为看重,作为一个全新品牌,追觅如何赢得这部分顶级客户的信任,将是其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
追觅现有的全球化渠道被视为其汽车业务的一大优势。其消费电子产品已覆盖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
这套成熟的国际营销网络,理论上可以为未来汽车的海外推广提供支撑。但汽车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体系与家电产品差异巨大,渠道能否有效协同仍需实践检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