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比亚迪超级e平台发布会上,王朝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路天面对媒体镜头直言:“汉 LEV实测2.7秒的零百加速,让燃油车只剩下了情怀。 ”这句看似挑衅的宣言,背后是比亚迪连续推出的技术组合拳。 从第五代DM技术到兆瓦闪充,从9000吨一体压铸到AI智能省油系统,比亚迪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写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
01 补能效率逆转,燃油车最大优势崩塌
过去十年,燃油车最有力的销售话术一直是:“加油5分钟,续航500公里。 ”这个优势在2025年3月被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彻底颠覆。 比亚迪推出的1000V全域高压架构,实现了“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突破,几乎追平了燃油车的补能效率。
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三大核心突破:闪充电池支持10C倍率充电、全域千伏高压架构降低能量损耗、车规级碳化硅芯片承受超高电压。 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4000座兆瓦闪充站,构建比燃油车加油站更密集的补能网络。
成本对比。 蔚来一代换电站建设成本约300万元,三代站仍需150万元,比亚迪超充站的成本远低于换电站。 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让电动车在补能环节首次与燃油车站在同一起跑线。
02 混动技术突破,亏电油耗进入“2时代”
2024年5月,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技术,将亏电油耗拉低至2.9L/100km,综合续航里程突破2100公里。 实测中,秦L DM-i和海豹06 DM-i甚至跑出了百公里油耗小于2.5L、综合续航超2300公里的成绩。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热效率高达46.06% 的插混专用发动机,相比日系混动发动机41%的热效率领先明显。 比亚迪从2008年开始研发插混技术,历经五代迭代,终于将亏电油耗从最初的5.3L/100km降至如今的2.9L/100km。
第五代DM技术采用“以电为主”架构,大部分工况下由电机驱动车辆,发动机专注于发电。 这种设计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高效区间,避免了传统燃油车在怠速、起步、急加速时的高油耗问题。 2023年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达143.81万辆,占到整体销量的47.55%。
03 价格战与技术战双线碾压
2025年9月上市的2025款汉家族,将起售价拉至16.58万元,直接覆盖主流德系B级车价位段。 秦L DM-i的9.98万元起售价,让同级别合资燃油车毫无招架之力。
价格下探的同时是配置的全面提升。 2025款汉全系标配FSD可变阻尼悬架系统,高配车型搭载云辇-C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和“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硬件上采用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达254TOPS,配备31个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
比亚迪的“技术鱼池”策略开始显现规模效应。 2024年比亚迪销量超470万辆,占据国内新能源市场三分之一份额。 燃油车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84%萎缩至2024年的52.6%,五年时间缩水超过30个百分点。
04 智能制造革命,9000吨压铸重塑生产逻辑
2025年9月,比亚迪深汕工厂的9000吨级一体压铸机正式投产,将汽车后舱地板从74个零件一次压铸成型。 这项技术不仅简化制造流程,更让车身减重近800斤,直接影响续航里程和操控性能。
一体化压铸带来的结构强度提升30%,碰撞时能更均匀分散冲击力。 比亚迪N8l的A柱应用最新材料,硬度达到轨道钢铁的8倍,“公路坦克”从营销噱头变为技术现实。
与传统焊接相比,一体压铸减少焊点数量,提高生产效率。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何志奇在社交媒体上强调:“设备是国产的,模具是自制的,从铝锭到成品完全自动化。 ”这种垂直整合能力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
05 智能化普及,AI大模型赋能省油系统
2025年10月的OTA升级展示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潜力。 比亚迪基于150万用户月均28亿公里行驶数据训练AI模型,使车辆能够识别超过180万种行驶工况,智能调整动力输出逻辑。
此次升级将第五代DM技术车型的亏电油耗从2.9L/100km降至2.6L/100km,部分用户实测甚至低于2.4L/100km。 系统能记忆用户常用路线,提前预判红绿灯和拥堵路段,优化发动机介入策略。
智能驾驶方面,2025款汉全系搭载DiPilot 300“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支持城市领航、高快领航及代客泊车功能。 从2025年开始,比亚迪多数车型将配备智驾系统,连入门级海鸥也不例外。
随着充电效率突破、油耗持续下降、价格不断下探,燃油车的技术壁垒已被全面突破。 这是否意味着内燃机百年历史将就此终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