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电动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本来是件好事,节能环保,也省油钱。
可随之而来的一个新烦恼,也让很多车主头疼不已,那就是充电难。
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的老旧小区里,每天下班回家,找车位就像打仗,找到了车位,想给车充个电,更是难上加难。
小区里有限的几个充电桩前,总是排着长队,为了一个充电位置,邻里之间闹矛盾的事也时有发生。
这不禁让人想问,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难道最后要被这“最后一公里”的充电问题给卡住脖子吗?
要实现人人都能方便充电的“充电自由”,到底该怎么办?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看看,为什么在小区里安个充电桩就这么难。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觉得物业不配合,故意刁难。
实际上,很多时候物业也是有苦难言。
问题的根源,出在很多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的电力容量上。
咱们可以把小区的总变压器想象成一个大水泵,每家每户的电线就是从这个水泵接出去的小水管。
在几十年前设计这些小区的时候,大家家里也就有点灯、电视、冰箱这些电器,水管的粗细是按照这个标准来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空调、电暖气、烤箱这些大功率电器越来越多,水管里的水流已经很紧张了。
这时候,你还想再接一个电动汽车的充电桩,这可不是普通电器,一个慢充桩的功率就有六七千瓦,相当于好几台空调同时开着,它需要的是一根很粗的水管。
如果很多户都这么干,那个老旧的小区总水泵,也就是总变压器,根本就扛不住,随时都可能因为负荷太大而“罢工”,导致整个小区都停电。
所以,当有业主拿着产权车位的证明,理直气壮地要求安装充电桩时,物业拿出“电容不足”这个理由,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推脱,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隐患。
有研究数据就显示,如果大家都是想充就充,毫无秩序,一个老旧小区的电力容量,最多只能满足不到百分之十的车位安装充电桩。
既然硬装不行,那是不是就没别的办法了?
办法当然有,而且咱们国家已经在积极探索和推广了,核心思路就叫“有序充电”。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说白了,就是让大家充电变得有计划、有秩序,不要一窝蜂地挤在同一个时间段。
这就好比城市交通,如果所有人都非要在早八点出门,那马路肯定堵得水泄不通。
但如果能错峰出行,交通压力就会小很多。
给电动车充电也是一个道理。
最简单直接的“有序”办法,就是利用价格来引导。
现在很多地方都推出了居民用电的“峰谷电价”。
比如在上海,白天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是用电高峰期,电价是六毛多一度;到了晚上十点以后,就进入了低谷期,电价只要三毛多一度。
一度电差出三毛钱,对于需要给车充满几十度电的车主来说,一年下来能省不少钱。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数据显示,在实行峰谷电价的地区,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车主都会选择在晚上十点以后,也就是电价便宜的谷时段给车充电。
有趣的是,广州的峰谷电价差有七毛多,比上海高出一倍多,但两地选择在夜间充电的车主比例却差不多。
这说明,哪怕只是三毛钱的差价,也足以让大多数车主改变“回家就插枪”的习惯。
这种用经济手段引导大家行为的方式,非常巧妙,也很有效果。
目前,全国已经有二十多个省份都实施了类似的政策。
不过,这个办法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大家都想省钱,结果都等到晚上十点钟一到,就同时开始充电,导致电网在深夜零点左右,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用电高峰,这给电网造成了新的冲击。
看来,光靠价格引导还不够精细,还需要更智能的管理手段。
于是,“统建统服”这种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简单来说,就是由一个专业的充电服务公司,来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整个小区的充电桩。
这样做的好处是,公司可以通过一套智能算法,来统一调配小区的总电力资源。
我们可以把小区的总电容量,想象成一个固定大小的“蛋糕”。
在过去,谁抢到充电桩,谁就可以先吃,而且一上来就用最大功率充电,相当于一个人就想吃掉一大块蛋糕,后面的人就没得吃了。
而“统建统服”模式下,这个专业的公司就像一个聪明的管家,它会看着今天有多少辆车需要充电,然后根据“蛋糕”的总量,来给每辆车动态地分配充电功率。
如果今天充电的车少,那每辆车都可以分到一大块“蛋糕”,充电速度很快。
如果今天充电的车特别多,“蛋糕”不够分,管家就会让每辆车的充电功率都小一点,大家“细嚼慢咽”,虽然单车的充电速度变慢了,但它能保证,到第二天早上大家要用车的时候,每辆车都能充到满意的电量。
整个过程都是在后台自动完成的,车主基本感觉不到,体验很好。
通过这种智能调配,同样的小区电力容量,可以安装的充电桩数量能比以前多出三倍以上,这就极大地缓解了“一桩难求”的矛盾。
当然,推广这种模式也需要过程,需要耐心地跟居民沟通,打消他们关于安全、辐射、噪音等各种各样的顾虑。
如果说前面的方法,还只是在解决小区内部的充电问题,那么接下来要说的“需求响应”,则是让电动汽车从一个单纯的“用电者”,升级成了电网的“好帮手”。
这个概念听起来更高级一点,但理解起来也不复杂。
在一些极端天气,比如夏天最热的时候,全城的空调用电量飙升,电网的负荷会达到极限,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不堪重负而大面积停电。
这个时候,电网就会向社会发出“求助信号”,希望一些用电大户能暂时减少用电,帮助电网渡过难关,当然,电网会为此支付一定的补偿。
像特来电这样的大型充电运营商,就扮演了“救火队员”的角色。
当收到电网的请求后,他们可以通过云平台,远程指令旗下的几千个充电站,在指定的一个小时内,降低甚至暂停充电服务。
就是这短短一个小时的“牺牲”,可能就避免了一次大范围的社会停电。
作为回报,电网会给他们相当可观的电费补贴,这笔收入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更长远地看,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的电动汽车将不仅仅是从电网里“取电”,还能在电网需要的时候,把车里电池储存的电能,反向输送给电网,这就是所谓的V2G技术。
到那时,我们每个人的私家车,在不开的时候,就不再是一堆停在那里的钢铁,而是一个个移动的“充电宝”。
成千上万的电动汽车连接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虚拟电厂”,在用电高峰时支援电网,在用电低谷时吸收风电、太阳能等不稳定的新能源,成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开始在多个城市进行相关的试点工作,这盘大棋正在稳步推进。
从解决老百姓的充电烦恼,到优化整个国家的能源结构,我们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一步步地走向真正的“充电自由”,也为全球新能源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