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牌付全国普及,ETC设备将淘汰,未来谁更方便?

近些年来,咱们开车出门,会发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变化,那就是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支付方式越来越方便了。

从最早准备一堆零钱现金,到后来办张银行卡刷卡,再到前几年大力推广的ETC,那个装在挡风玻璃上的小盒子,让咱们体验到了“嘀”一声就过站的快捷。

可就在大伙儿刚刚习惯ETC的时候,一个更新鲜、更简单的东西出现了,它叫“车牌付”。

车牌付全国普及,ETC设备将淘汰,未来谁更方便?-有驾

这个新玩意儿,甚至连那个小盒子都省了,直接通过摄像头识别你的车牌号就自动扣钱。

这就让很多人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既然扫个车牌就能付钱,那我们当初费劲安装的ETC,会不会慢慢就没人用了,最后变成一个安在车上没啥用处的摆设呢?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开车人的切身利益和出行体验。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车牌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好在哪儿。

说白了,车牌付就是给你的汽车办了一张隐形的“身份证”,这张身份证就是你的车牌。

你只需要在像支付宝、微信或者一些银行的手机应用上,把你的车牌号码和你的支付账户绑定起来,整个开通过程几分钟就搞定了。

之后你再开车上高速或者进入支持车牌付的停车场,路口的摄像头会自动拍摄你的车牌,后台系统识别出号码后,就会直接从你绑定的账户里扣除相应的费用。

整个过程你几乎感觉不到,车开过去了,钱也付完了,手机上会收到一条扣款通知,明明白白。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省事,你不需要往车上安装任何额外的设备,也就不用担心设备没电、卡片松动或者过几年要更换的问题。

对于很多爱惜自己车辆,觉得在挡风玻璃上贴个东西影响美观的车主来说,这简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车牌付全国普及,ETC设备将淘汰,未来谁更方便?-有驾

而且,车牌付的应用范围正在变得越来越广。

它不仅仅局限于高速公路收费,现在很多城市的商场、写字楼、小区的停车场,甚至是路边的智慧停车位和一些加油站,都开始支持车牌付了。

可以说,它正在慢慢融入我们日常开车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更加便捷的支付网络。

正因为如此,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对新技术接受度高的地区,比如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已经有超过一半的车主习惯使用车牌付了,它的方便快捷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听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既然车牌付这么好,那ETC确实是前景不妙了。

但事情不能这么简单地看,我们也不能忘了ETC这个“老大哥”的独特优势。

ETC系统在我们国家已经发展和推广了很多年,它背后是国家层面巨大的投入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遍布全国高速公路的那些龙门架和收费站天线,形成了一张覆盖极广的专用网络,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

目前全国的ETC用户数量非常庞大,整个系统运行得也相当成熟和稳定。

如果现在因为有了车牌付,就立刻把整套ETC系统弃之不用,那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和设备,就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这从大局来看是不划算的。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技术上的可靠性。

车牌付全国普及,ETC设备将淘汰,未来谁更方便?-有驾

ETC用的是一种叫做“专用短程通信”的技术,简单理解,就是你的ETC设备和收费站的设备之间,进行的是一种点对点的、加密的“私密对话”。

这种通信方式非常稳定,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不管外面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雾弥漫,甚至是在光线很差的夜晚,只要你的车开到感应区域,它俩就能准确无误地完成信息交换和扣费。

相比之下,车牌付完全依赖于摄像头的光学识别。

在天气状况不好,比如暴雨、大雪导致车牌被遮挡,或者车牌上有污泥、出现磨损、反光等情况时,摄像头的识别准确率就有可能下降,可能会出现识别错误或者干脆识别不出来的情况,导致扣费失败。

在保障高速公路这种要求高效率、高准确率场景下的通行,ETC的稳定性目前来看还是更有保障的。

当然,两种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们各自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车牌付目前最大的一个安全隐患,就是“套牌车”的问题。

如果有人仿冒了你的车牌,开着车在外面到处跑,那么产生的所有费用都可能会记在你的账上,给你带来无辜的经济损失和麻烦。

虽然现在通过大数据和技术手段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防范,但这始终是一个让车主不太放心的风险点。

另外,要在全国范围内把所有的摄像头都升级到能够支持高精度识别的水平,并且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后台清算系统,这同样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需要一个循序渐진的过程。

车牌付全国普及,ETC设备将淘汰,未来谁更方便?-有驾

而ETC的不足之处,相信很多车主也深有体会。

比如前些年在推广阶段,有些地方为了完成指标,出现过一些不太友好的强制或半强制安装的情况,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

那个贴在玻璃上的设备,也确实让一些追求完美的车主觉得有点碍眼。

而且随着ETC通道的普及,很多收费站的人工通道数量大大减少,这给那些没有安装ETC,或者偶尔借用别人车辆、开公司车辆的司机带来了不便,有时候不得不在仅有的一两条人工通道前排起长队。

综合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可能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车牌付和ETC会共同存在,相互补充。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出门,既可以刷手机支付,也可以用银行卡,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能用现金,不同的支付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群和不同场景的需求。

在未来的智能交通体系里,车牌付和ETC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在城市内部,像停车场、加油站这些速度较慢、环境相对可控的场景,车牌付的便捷优势会更加突出,成为主流选择。

而在高速公路上,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长途奔波、对通行效率和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货车和客车来说,ETC可能仍然是更可靠、更受青睐的方式。

总而言之,车牌付的全国普及,并不会立刻让ETC设备变成一个没用的摆设。

它们两者之间更像是一种互补和促进的关系。

车牌付的出现,会推动ETC系统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服务优化,比如未来可能会出现体积更小、甚至直接集成在汽车出厂设置里的“无感ETC”。

而ETC的成熟网络和运营经验,也为车牌付的推广和完善提供了借鉴。

最终,这两种技术将共同发力,为我们打造一个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的高速收费和出行支付体系,让大家开车上路时,能少一分烦恼,多一分顺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