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度兴衰录——从加价神车到月销75辆的燃油车挽歌

在汽车的浩瀚历史长河中,许多车型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一时,本田飞度便是其中之一。它以独特的魅力,在汽车市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诞生之初的备受瞩目,到如今的逐渐落寞,其经历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汽车传奇。

本田飞度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本田在汽车领域经过近20年不断试错与经验积累的成果。早在1981年,本田推出了第一代City,这款车定位低于思域,主打城市通勤。它采用了“Tall Boy”高车身设计,这种设计让车内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利用,为后来飞度的空间优势埋下了伏笔。不过,由于欧洲市场已有同名车型,City在欧洲只能改名为Jazz,而这个名字后来也被用在了欧版飞度上。1986年,第二代City登场,它继续在城市通勤领域发光发热,但随后在1994年停产。为了填补市场空缺,本田在1996年推出了Logo车型。然而,Logo却未能延续City的辉煌,它设计平庸,缺乏亮点,市场表现惨淡,最终于2001年在日本市场停产,欧洲市场则延续至2003年才结束销售。

经过前两代车型的探索与尝试,本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1年6月22日,本田在日本正式发布第一代Fit(飞度),代号GD,它取代了Logo。飞度融合了City的空间理念,吸取了Logo的失败教训,并且首次采用了本田全新小型车平台。这款车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2001年荣获日本年度车型,2002年成为日本销量冠军,成为了汽车市场上的一颗耀眼明星。

2003年9月28日,广汽本田(当时还叫广州本田)以日本Fit Aria为原型,推出国产三厢轿车Fit Saloon(三厢飞度),排量为1.3L / 1.5L,售价9.98万元起。三厢版飞度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由于产能不足,一度出现加价1-2万元提车的情况。2004年9月,广汽本田正式投产两厢版Fit(两厢飞度),也就是如今大家熟悉的两厢造型。两厢版飞度上市当年销量就近8万辆,迅速刷新了中国消费者对小型两厢车的认知,“飞度”这个名字也从此在中国市场上深入人心。

飞度在市场上的辉煌时期可谓风光无限。在上市初期的2003-2005年,它成为了“加价神车”。三厢版先火,凭借其出色的空间和燃油经济性,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两厢版补位后,当年销量达到84,756辆,直接拿下紧凑型轿车市场冠军。飞度以其城市油耗6L/100km左右、同级空间最大的优势,以及“魔术座椅”这一独特卖点,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在J.D. Power新车质量研究中,飞度更是多次名列小型车级别第一,尤其在2015-2019年VDS可靠性排名中连续夺冠,展现出了卓越的品质。

在黄金十年(2006-2019)里,飞度更是创造了“保值神话”。2019年全年销量达到15万辆,单月最高销量为1.5万辆。它的用户群体广泛,包括首次购车的年轻人、改装玩家和城市家庭。在二手车市场,飞度的三年保值率达到63-65%,连续四年霸榜小型车第一。这得益于它“不会坏”的可靠性,J.D. Power可靠性多年第一,10年车龄的飞度依然故障率极低;“不会贵”的配件成本,保养一次仅需300元,路边店都能轻松维修;“不会没人要”的市场流通性,新车价长期坚挺,优惠幅度小,二手流通极快,车商库存周转仅18天,而且改装文化加持,“GK5”标签为其带来了溢价;“不会过时”的设计,魔术座椅和小车大空间的特点,满足了城市代步的刚需。

然而,辉煌终究难以长久。2020年以后,飞度的市场表现急转直下。2021年,受芯片短缺和减配风波的影响,飞度月销量降至8,000-10,000辆。到了2023年,随着同级新能源对手如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五菱缤果等的崛起,飞度的月销量进一步下滑至3,000-5,000辆。2024年9月,飞度月销量仅815辆,连续多月低于1,000辆。而到了2025年7月,飞度的销量更是惨不忍睹,仅剩下75辆,创下了历史最低记录,当月轿车销量榜排名第76位。

飞度销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品力来看,在8-10万元价位,国产车纷纷提供大屏、L2辅助驾驶、快充等先进配置,而飞度连中控大屏、倒车影像都要选配,显得十分落后。每公里油费约为0.5元,而电动车每公里电费约为0.1元(按家用谷电计算),飞度的经济性优势被电动车的低成本彻底击穿。从品牌策略方面,本田整体销量在2024年同比下滑24%,广汽本田7月跌幅超50%,电动化转型迟缓,e:NS1/e:NP1销量惨淡,无法为飞度提供有力的支持。

飞度的保值神话曾经是小型车市场的一段佳话。在历史上,它连续10年位居小型车保值率No.1,2019年三年保值率达到76.4%,2020年为74.8%,2021年为72.9%,即使在后期有所下滑,2022年为65.4%,2023年上半年为63%,2024年为62%。其保值的原因主要在于可靠性高、配件便宜、市场流通性好以及改装文化的加持。

然而,2024年开始,飞度的保值神话开始破灭。2024年第二季度,三年保值率首次跌破60%,2025年第二季度进一步下降到55%(部分二手车商报价系统数据)。这主要是由于新车销量雪崩,2025年7月飞度新车仅卖75辆,导致二手车源锐减,价格体系被动松动;新能源对手的冲击,同价位海豚、缤果等车型的三年残值率与飞度差距缩小,且使用成本仅为飞度的1/4,买家心理价位发生重构;车龄结构老化,10年以上老飞度占比高,车况差异大,拉低了整体残值。

到了2025年,飞度虽然“依然保值”,但已从3年80%+的神话级下滑到70%左右的优秀级。不同统计口径下,3年保值率存在差异:有驾《2025最保值10款车》显示为72.92%,全国工商联5月报告为68.52%,汽车之家6月报告显示5年保值率为45.1%,今日头条3月行情显示5-7年二手价为4.8-6.5万元。但“神话”已经出现三条裂缝:新能源对手追得很近,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等微型电车3年残值率已冲到65%左右;新车销量雪崩,二手“接盘侠”减少,车商压价明显;区域分化严重,广东、福建等地仍认飞度,而北方、内陆限牌城市需求骤降。

2025年1-7月,飞度的月度销量呈现出断崖式下跌的趋势:1月销量为339辆,同比下降63.9%;2月销量为398辆,同比下降36.1%;3月销量为590辆,同比下降82.6%;4月销量为555辆,同比下降88.3%;5月销量为444辆,同比下降98.5%;6月销量为252辆,同比下降98.1%;7月销量仅为75辆,同比下降89.2%,创历史最低,排名轿车第76位。1-7月累计销量为2,653辆,与曾经的辉煌销量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飞度销量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是被新能源竞品所打击。在2024-2025年,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零跑T03等8万元级纯电小车成为了飞度的强劲对手。这些新能源车用“油电差价 + 配置降维 + 场景创新”三板斧,把飞度从月销万辆打到两位数。

从油电差价来看,以年跑2万公里计,飞度油费约为0.5元/km × 20,000km = 10,000元/年,而海鸥电费约为0.1元/km × 20,000km = 2,000元/年(按家用谷电计算),每年能节省8,000元,3年差价就能再买一辆二手飞度。在配置降维方面,飞度2025入门版未标配中控大屏、倒车影像、快充等功能,而海鸥入门版标配10.1英寸旋转屏和倒车影像,缤果中配也有10.25英寸大屏和标配倒车影像,缤果部分高配版本支持外放电功能,更是为其增添了露营等场景优势。在场景创新上,海豚的旋转大屏 + DiLink生态,能让车内变成移动客厅,满足刷剧、K歌、远程开空调等需求;缤果的复古造型 + 外放电,结合小红书露营风内容种草,吸引了大量女性用户;星愿的主副驾躺平模式 + 车载冰箱,切中了中午休息和夜市摆摊等场景。相比之下,飞度只能提供“省油好开”的基本功能,而对手们则直接给到了“生活方式”的全新体验。

飞度的断崖式下滑就像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产业链、品牌、渠道、用户心智四个层面的连锁反应。在产业链方面,产能利用率跌破5%,广州增城工厂飞度节拍线2025年6月起实行“做四停三”,7月整月停产(据业内人士透露),1800名相关工人转岗或协议离职。一级供应商失血严重,发动机曲轴、CVT钢带等专供飞度的配套厂订单锐减90%,已有两家日系零件商宣布撤出中国。二手残值体系崩塌,车商开始拒收2019款以前飞度,“车贩子只报海鸥价”成为行业梗。

在品牌方面,飞度从“神车标签”沦为“保守、落伍”的负面教材。用户心智逆转,小红书、抖音上“飞度改装”话题播放量2024年同比下降72%,取而代之的是“海豚露营”“缤果摆摊”等新能源场景内容。年轻消费者把飞度调侃为“爷爷车”“驾校车”,品牌好感度在18-30岁人群中跌至28%,低于五菱。保值率神话终结,2023年三年残值为72%,2025年跌到55%,首次低于同级电车(海鸥58%)。

在渠道方面,4S退网潮和人才外逃现象严重。2024-2025年,广汽本田退网率15%,三线城市仅剩1家4S店成为常态。研发中心电动化团队骨干被埃安、小鹏以2-3倍薪资挖走,关键岗位空缺导致本田下一代纯电小车项目推迟至2028年。

在市场方面,A0级燃油车集体“陪葬”。2025年7月小型车销量榜TOP10全部新能源化,燃油小车首次“清零”,销冠比亚迪海豚月销量是飞度的170倍。合资小型车跟随崩盘,POLO、致炫、威驰等车型同样月销三位数,A0级燃油车市场份额从2020年48%降至2025年1.3%。

飞度的断崖式下滑说明了当技术路线、用户需求和成本结构同时发生代际更替时,任何曾经的王者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失去存在的理由。它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技术拐点不可逆。电池成本跌破0.6元/Wh、快充普及到8万元级市场,油车省油的优势被“电价≈油价1/5”彻底抹平。飞度把1.5L发动机做到极致,也抵不过海鸥30分钟快充的“场景效率”。用户价值坐标迁移,从“机械素质”转向“数字体验”。飞度卖的是“好开、耐用”,对手卖的是“大屏、K歌、外放电”。当代步车变成移动智能终端,老坐标失效。规模-成本护城河被击穿,燃油车靠百万量级摊销发动机、变速箱模具费;电动车靠电池标准化把BOM成本打到更低。飞度销量萎缩后,单台摊销成本反而上升,进入“越卖越亏”的死亡循环。品牌惯性≠免疫权,本田信仰曾让飞度加价提车,但在“油电差价 + 配置降维 + 场景创新”的三重冲击下,品牌溢价迅速蒸发。证明没有技术代际领先的品牌光环,会在价格真空中被快速祛魅。

飞度的今天,就是所有仍停留在“机械改进”层面的燃油小车的明天。市场不再奖励改良,只奖励范式革命。本田飞度从辉煌到落寞的历程,是汽车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它提醒着车企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