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净利润同比暴跌,本田跌,日产由盈转亏,净亏损1157亿日元。
要知道,这三家曾经靠"省油耐造"横扫全球的车企,可是全球车企利润榜上的"老大哥",现在集体"跳水",连日本媒体都喊"日系车不赚钱了"。
问题来了:到底是啥让这些曾经的"印钞机"卡壳了?
日系车利润暴跌,是被谁"揍"了?
最近刷财经新闻,满屏都是"日系三巨头利润腰斩"的消息。
有人说,是不是全球经济不好?
可看看隔壁特斯拉、比亚迪的财报,人家利润蹭蹭涨;也有人说,是不是汇率波动?但日元贬值明明应该让出口更赚钱啊。
真正的导火索,藏在新能源车的战场上。就拿中国市场来说——2025年1-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份额高达,比亚迪海豚在日本市场销量暴涨,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在日本降价后,订单排到了半年后。
而日系车呢?
丰田章男前两年还在喊"抵制全面电动化",坚持"混动过渡";本田的纯电车型bZ4X全球销量不到10万台;日产的Ariya在日本本土都没掀起水花。
这背后的数字扎心。2024年,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已跌至,本田暴跌至85.2万辆,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低;日产跌至69.7万辆,创下2008年以来最低。三大日系巨头在华市占率从过去的滑到,一年内下滑近5个百分点。
这什么概念?
相当于每100个买车的中国人里,原本有21个选日系车,现在只剩16个了。
结果就是:当中国品牌用"15万买700公里续航+城市NOA辅助驾驶"的车型疯狂抢市场时,日系车还在卖"20万油耗5L的传统燃油车"。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日系车的市场份额肉眼可见地下滑。你说这不是被"揍",那什么叫被"揍"?
说白了,不是日系车不"抗造"了,是它们的"抗造"没踩对时代的鼓点。
当全球汽车产业从"燃油车时代"往"新能源+智能化"狂奔时,日系车还蹲在"混动舒适区"里数钱,这一抬头,已经被甩出半条街了。
日系车的技术"护城河",咋变"泥坑"了?
提起日系车,老司机们以前最服的是啥?
是发动机热效率——丰田THS混动系统热效率,本田i-MMD能到,连马自达的创驰蓝天都夸"省油得离谱"。可到了新能源时代,这套"技术神话"不香了。
问题出在哪?
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早就不是发动机了。现在拼的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化(自动驾驶、车机交互)、供应链整合能力。日系车在这些领域,全是"短板"。
举个最直白的例子: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10分钟能充到,成本比日系用的松下2170电池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体积利用率提升,安全性碾压三元锂。而日系车呢?
丰田章男之前坚持"抵制全面电动化",导致其在电池研发上投入严重不足——2024年,丰田在电动化领域的研发投入是80亿美元,同期比亚迪是240亿美元,特斯拉是300亿美元。
这差距大到什么程度?
就像拿着大刀片去打机关枪。
再看智能化,差距明显。日本的智能座舱系统,导航还是"离线优先",语音助手反应像"卡机";而中国品牌的小鹏XNGP,能实现高速+城市全场景辅助驾驶,特斯拉FSD已经能自动变道超车、识别红绿灯。
日本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至今还卡在"L2+"阶段,因为它们的工程师团队里,搞软件的比搞硬件的少一半——传统车企的"重硬件轻软件"思维,成了最大的障碍。
是供应链整合。比亚迪从电池到芯片,从电机到整车,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成本控制能力强到变态。
而日系车企还在跟松下、电装这些传统供应商"慢慢磨合",反应速度慢得像蜗牛爬行。曾经的"技术壁垒",在新能源赛道上成了"技术枷锁"。日系车不是没能力创新,是不敢跳出"燃油车赚钱"的舒适圈,结果被新势力用"软件定义汽车"的逻辑,"降维打击"。
日系车集体"哑火",真的是"老了"吗?
有人说,日系车利润下跌是"船大难掉头",毕竟丰田、本田这些企业都有百年历史,转型肯定慢。
可同样是百年企业,奔驰、宝马怎么就能在新能源领域杀出血路?
根本原因,是日系车企的战略"误判"太离谱。2018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时,丰田章男公开表示"抵制全面电动化",认为"燃油车还能再卖30年";本田前社长八乡隆弘保守,说"2040年才会全面停售燃油车";日产虽然早推了聆风,但后续产品新慢到"挤牙膏"——从2010年代聆风到2025年的Ariya,中间15年只迭代了4代,而比亚迪每年都能推2-3款新纯电车型。
这种"战略拖延"的代价有多大?
2020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才,日系车还能靠燃油车"躺赚";2023年,渗透率飙到,日系车的燃油车利润开始下滑;2025年,渗透率突破,日系车的利润"塌方"——因为它们的新能源车根本卖不动,而燃油车的市场又被抢走了。
扎心的数字在这里:美国关税给日系车来了一记重拳。2025年4月至6月,受美国关税影响,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锐减,同比下降。丰田预计关税导致财年营业利润下降1.4万亿日元,本田营业利润减少约1250亿日元。
七大日本车企预计2025财年营业利润合计减少约2.67万亿日元,相当于上财年营业利润的三成多。
是:日系车的"混动优势",在新能源时代成了"鸡肋"。以前消费者买混动车,图的是"不用充电、油耗低";现在新能源车充电方便(中国充电桩数量5年涨了10倍)、续航超500公里成标配,混动的"优势"没了,价格还比纯电贵3-5万。
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要省油?
买纯电划算!"
日系车不是"老了",是思维"僵了",还活在燃油车的"黄金时代"里不肯醒来。
网友问爆了:日系车还能"翻身"吗?
车迷小王问:日系车质量那么好,咋就赚不到钱了?
以后还能买吗?
这问题问到了点子上。质量好是事实,但现在买车不光看"开不坏",看"好不好用"。日系车的可靠性依然在线,但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续航、充电速度这些新需求,它们没跟上。
如果未来能在电动化+智能化上加速追赶,还是值得考虑的;要是继续"混动过渡",可能真会被边缘化。
投资小白问:丰田、本田的股票还能买吗?
短期看,日系车的利润下滑还没见底。但长期要看转型力度:丰田最近宣布2030年前投1万亿日元搞电池和自动驾驶,本田也和索尼合作造纯电车。
如果能"壮士断腕"加速转型,或许还有机会;要是继续"嘴硬",可能真要步诺基亚后尘。
行业观察员问:中国品牌能"吃死"日系车吗?
现在是"此消彼长",但还没到"吃死"的程度。日系车在全球仍有深厚的供应链和品牌基础,比如丰田的混动技术在全球还有1800万用户。但中国品牌的优势很明显:新能源技术迭代快、智能化体验好、成本控制强。
未来5年,全球汽车市场的"主角"大概率是中、美、欧的新势力,日系车如果转型不及格,可能只能退居"第二梯队"。
最关键的问题是:日系车还有多少时间窗口?
从财报数据看,留给它们的时间不多了。丰田在2024财年虽然营收增长,但日本本土市场营业利润减少3275亿日元、中国市场缩水1148亿日元、北美市场暴跌4205亿日元。本田惨,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
日产亏损6709亿日元,创历史第三大年度亏损。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新能源汽车这场"淘汰赛"已经进入下半场,没有"永远的老大",只有"永远的追赶者"。日系车如果还不醒悟,真可能从"利润之王"变成"历史教训"。
结语
日系车利润暴跌,不是"翻车",是"温水煮青蛙"的必然结果——当全球汽车产业切换赛道时,它们还蹲在"燃油车时代"的功劳簿上数钱,等反应过来,已经被新势力甩在了身后。
现在的问题不是"日系车会不会凉",而是"它们能不能痛定思痛,真正转型"。如果丰田、本田能放下"混动情怀",像中国品牌一样"卷技术、卷体验",或许还能扳回一城;要是继续"怂",那可能真的要和"利润巨头"的位置说再见了。
毕竟,在新能源汽车这场"淘汰赛"里,没有"永远的老大",只有"永远的追赶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