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拿12.4%市场份额砸在英国这块地儿,说大不算大,说小也够让欧洲人抖三抖。这数据是9月份的,挺新鲜的,大概体感上算是现象级增长——毕竟,4个插混车型挤进前十,特别是在插混这赛道上,比亚迪、MG真不服气地飙了出来。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发现比亚迪海豹U那季能卖出5373台,感觉还挺扎实。跟Jaecoo 7的4955台相差不大,这两个车型硬是拦住了不少老牌的去路。MG HS和Omoda 9具体数字倒没立刻查到,但14,577台的MG总销量,老实说,这数据让人脸红,因为这可是全品牌第八的成绩——前面都是福特、大众那些老牌劲旅,MG这犊子狭缝里硬生生挤出了个名次,耐咽更耐看的那种。
你说这销量咋来的?我猜——不确定啊,这只是生活感受——主要是英国人开始不再纠结国产车等于廉价的刻板印象了,再加上英镑走势没那么跳水,买车意愿恢复,品牌也下了血本做渠道、售后体验。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帮了大忙,我知道这部分不太容易理解,反正就是研发和供应链像一场拉锯战,稳了,车能按时顺产,还能少些小毛病,消费者体验直接提升。打个比方,车企研发流程就是组装乐高积木,你手里的零件不全,想都别想拼个完整的模型(车),要么卡壳,要么掉链子。现在中国车企能把这个链条打通了,咱们在用朋友圈里某老销售的话不是吧,你们国产车还能这样玩?我也想买台尝尝鲜。
不过得承认,这里面还是门槛和坑。有辆MG我朋友在伦敦买的,刚开三个月居然小毛病连连,去4S店修了好几回,老掉链子。销售那边说这是偶发,批次问题,怎么活都得挑着买。看来国产品牌,还有批次波动这东西,谁说没有?我之前写文时说国产车品质稳定有点大,我收回来哈,确实大批量的质量还得时间数据跟上。
反观特斯拉,在英国市场上的销量被超过了,这点让我挺意外的。按理说,特斯拉那充电网络和软件优势,应该牢牢吃住一片天。等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可能就是插混和纯电细分市场里面,消费者买家心态偏好正在变——插混主打的油电兼备,没里程焦虑,对英伦家庭用户来说更实用,尤其是那些大通勤距离但又忌讳电车充电桩不够遍布的区域。
说到这儿,不带点数字小计算都不痛快。我大概心算了下,MG的14,577台市占率大约多少呢?英国市场一个月大概跑在12万台量左右,MG就占了12%,对不对?这只是粗算,样本少哈,但这也意味着MG这牌子的渠道扎实,还有优惠力度,成功打入中产阶级车主的视野。比亚迪的880%增长爆炸多少?听着刺耳,实际可能是去年9月基数很低,所以类似满血复活,让人看数字时别激动,细究下来是增速型表现。
跑题了,我总归还想说,Jaecoo和Omoda这两个品牌的3.5%市场份额,争第四、第五梯队的位置,客观来看已经大比分领先雷诺。雷诺算是欧洲传统混动大厂,按理说英国市场这块,用家惯和维修网络都挺友好的,一旦被新锐中国牌子抢了地盘,场面真挺微妙。跟供应链相关,欧洲厂这几年栽在芯片、原料涨价上,不好看的,这也给中国品牌开了窗。
怎么说呢?我有个老同事在意大利一线讲过一句话:咱们研发一条龙才刚起步,欧洲那边核心零件供应没这么灵,拖拖拉拉人家消费者的耐心没底。这就是中国车企积极抢跑的好处,供应链链通了,车型推陈出新快,自然走俏。
今天没法全聊德国和法国两个市场,毕竟那俩家底深,车企扎根几十年。德国人对BMW、奔驰的感情深厚,供应链完善,售后体系健全,中国车企进展还有待观察。(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提个没细想过的小猜测,特斯拉降价策略放缓,是真的因应英国政策调整?或者是为了跟中国品牌的插混拉开差距?纯电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的价格策略,从数据来看,背后有不少博弈空间。
最后就剩个你问题:你说,英国消费者到底是怎么在心里划分国产车和进口车的?这几个中国品牌在本地化做得差不多了,是不是还能取代欧洲传统?是认命还是翻盘,新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