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可不会惯着中国车!

国产电车在澳大利亚被罚惨了!五家中国电动车企面临1000万澳元的天价罚单,理由是拒绝向第三方维修厂公开车辆诊断数据。说白了,就是只想自己吃肉,连口汤都不留给别人喝。这条消息一出,不少国内车主直呼眼熟,这不就是我们在4S店排队等配件、天价换电池、客服永远“正在处理”的日常吗?只不过,这一回,人家海外市场可不陪你玩垄断式服务这一套。

海外市场,可不会惯着中国车!-有驾

一边低价抢市场,一边锁死维修权,这套路我们在国内早就领教过了。总觉得车主离了官方售后就寸步难行,维修定价、零件渠道、技术访问权全都紧紧攥在手心,结果到了澳大利亚,人家一句“请按规则出牌”直接开出千万罚单。别人的法律写得清清楚楚,车企必须向所有合规维修厂平等开放维修资料、诊断协议和专用工具信息,不得以任何理由封锁或设限。你再看看咱们自己,多少车主刚过了质保就想省点钱去外面保养,结果第二天就收到“系统检测到非原厂操作,部分功能已受限”的提示,中控屏莫名报错、电池管理系统弹出警示,甚至连充电速度都悄悄降了一档。车企嘴上说是为用户安全负责,可换个雨刷也要进中心、换个轮胎也要原厂认证,工时费高得能再买一套胎。你说这叫保护车主,还是困住车主?这些剧情在国内早就不新鲜了。如今出了海,洋人可不吃这一套。澳大利亚直接搬出《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MVIS),白纸黑字要求车企必须公开维修信息,否则重罚。你说这是不是狠狠打了某些企业的脸?

海外市场,可不会惯着中国车!-有驾

车企垄断售后,根本不是为了用户体验,而是盯上了更长久的利润链。一台车的生命周期里,卖车只是赚第一波钱,真正的肥肉在后面,保养、维修、零部件更换、软件升级等等,这些才是细水长流的生意。某些车企嘴上说着闭环体验、安全保障,实际就是把车主锁死在自己的服务体系里,让你修个车比看病还难,哪儿也去不了。你不让我修?行,那你就得接受我定的价、我排的期、我说的“解释权最终归我所有”。这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控制,而不是技术保护,说白了就是拴住用户吃长久饭。特斯拉早期也搞过类似操作,但在欧美多个市场都被法律强制要求开放数据,该低头时就得低头。如今中国电车走出去,却还想抱着老套路不放,只能说有些企业既低估了海外市场的法律严格度,也高估了消费者的忍耐度。海外车主可不讲情面,他们讲的是权利、是白纸黑字的条款。你服务跟不上、维修拖沓、价格不透明?反手就是一个投诉+集体诉讼,罚到你肉疼,还要加上媒体曝光和行业通报,人家可不吃“拖字诀”这一套。

海外市场,可不会惯着中国车!-有驾

海外市场法规成熟、维权意识强,注定不会容忍霸王条款!澳大利亚这次出手不是偶然。欧美多地早已推行类似法规,要求车企向独立维修厂公开数据。这不是针对中国车,而是针对所有车企的公平竞争规则。你卖车可以卷价格、卷技术、卷设计,但不能靠封锁维修权来绑架消费者。有些人说:国内还没管这么严,是不是洋人故意卡我们?别自我安慰了。这不是歧视,这是进步。人家是在用法律倒逼企业尊重消费者选择权。而我们呢?不少车主还在忍气吞声:“算了算了,外面也不会修”“官方贵点就贵点吧,至少靠谱”。正是这种心态,让某些车企敢在国内外玩“双标”。说到底,这场罚款是一场生动的商业课。它告诉我们,真正强大的品牌,从来不靠锁住用户来赚钱。而是靠技术领先、服务靠谱、体验真诚来说话。

海外市场,可不会惯着中国车!-有驾

写在最后: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出口多少车、拿下多少订单,而是能不能以真正开放、透明、尊重用户的姿态融入全球市场。靠封锁维修资源赚钱的模式正在成为过去,海外不惯着,国内消费者也不会一直忍下去。当我们称赞中国电动车弯道超车的时候,别只夸电池密度、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也要看到服务体系、用户权益和商业伦理是否同步实现了超车。让每一位车主可以自由选保养厂、不必看品牌脸色、不惧天价维修单,能做到这些,才是中国汽车真正赢得世界尊重的开始。同意的点赞、点在看,不同意的留言来杠,转发也是一种赞赏。

海外市场,可不会惯着中国车!-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