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停在展厅中央,像一块被细心雕琢却又略显孤独的铁疙瘩,日光透过天窗斜照在它身上,把那张引起众怒的中央扶手投下硬线分明的阴影。透过车窗,可以看见前排座椅间那个宽大异形的“创新设计”——它本该代表着未来感,却成了“过不去”的坎。试驾的人钻进驾驶室,短暂停顿,怔怔望着中央那道屏障,大多数人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膝盖,权衡着:我要怎么绕过去,才能优雅地坐下?或者,这是在考验我的体操课合格没合格?
如果你有幸成为这辆ET星纪元的主人,哪怕只是体验五分钟,你会用怎样的姿势把包放在一米横亘的中央扶手上?你会不会疑惑:花了几十万,是买了辆能走能停的智能科技产品,还是买了件美术馆收藏的“当代装置艺术”?
去年刚上市的时候,这台新星纪元车,还称得上“香饽饽”。每个月能卖四千多台,官方很开心,展厅里的销售员也乐呵。可转眼到了今年夏天,热情气温一起跌了下去,销量掉到六十台,堪比北风吹过的冷清。抱怨涌来:贵?动力?都不是焦点,批评集中在那条颇有存在感的中央扶手上——这个设计本该让驾驶体验更高级,反而成了绊脚石。厂家倒是硬气,说什么“美学新尝试”,用户倒吸冷气:你自己玩吧,这路,咱不陪。
面对这样现实的“打脸”,厂家终于绷不住了。一番紧急磋商,2025款宣布改动。扶手前加了块大屏,妄图把功能感和科技感都粘上去,不光如此,直接甩了个“三十英寸大双屏”,连仪表盘也变成“开关自如”,把一切都寄托在“屏幕操作”上。这动静听着挺响,其实门道不多:车厢更像是移动客厅,科技感爆棚。只不过,好看归好看,驾驶时全神贯注盯着大屏幕操作,安全么?路上万一遇到点突发情况,两眼还在屏幕上飘——再先进的智能,也拯救不了人类的注意力分散。
厂家生怕用户看不懂自己“学到了”,连车标都改了,灯光手段不甘落后。新日行灯居然能投影露营的小画面。深夜露营,把大灯点亮,草坪上映出篝火篷影,气氛有了,有点像朋友圈炫生活必备背景。怎么看都像是向那个电车新贵特斯拉请教了下“仪式感”的做法。只是,家用SUV的主战场,难道真是靠投影玩花样?
下点血本的还有智能驾驶。智驾一启动,尾灯和反光镜立马跳出蓝光。别以为厂家是为了炫技,真是夹着规定做了明面上的妥协。新规就是得让路上的人明白,这车正在“自个儿开”。有画面感,但更有无奈:以后车子还会不会为驾驶者的心情“变色”——绿灯是开心,蓝灯是忧郁,红灯司机请勿靠近?有点像车辆高配版的社交表情包,当然,没人知道路上的司机会不会真在乎一辆SUV的心情。
说回根本,星纪元ET的尺寸接近五米,理论上能塞下不少人,但厂家偏偏把它做成“五座布局”,空间全靠想象。比隔壁理想L7、小鹏G9都难以自圆其说:中产家庭最在乎空间的“真用”——后排舒服、后备箱能装、腿能伸直。别以为硬堆几个大屏上去,装点点灯光和仪式感,就能把这些“本分家用诉求”掩盖。豪华如果成了对空间的浪费,智能如果成了对人性的试炼,这未来,未免有些拧巴。
技术改款不是儿戏。扑通往前赶,不代表就能解决本质问题。汽车设计,跟理发一样,“设计师开心了就好”,但没人在乎理发师的快乐,大家只想别一剪刀下去就后悔。“设计师的自信”和“用户的爽感”之间,常常横亘着一条看不见的壕沟。厂家得决定,方向盘到底归谁掌控。大屏、投影、蓝灯,能不能补上扶手那块心里的空?
承认吧,星纪元ET这回遇到的,不是技术问题,是心理需求的错位。人和机器之间最本真的交流,不该是一块巨大的玻璃屏幕,而是每一次握方向盘、踩油门的顺畅和顺手。用户嘴上说爱科技,实则手里只想要“好用”。喊了半天“人机合一”,结果把人和机器的距离搞得更远。
当然,我作为“局外人”,难免有些冷嘲热讽。职业弊端,看多了被市场教育的“设计创新”最终不得不痛改前非,很难不感慨一句:创新,不见得都有市场,不合用,从来没人买单。汽车行业沉浮的,“试错”是常态,真理往往被无数人踩疼了脚才滚落凡间。
所以,星纪元ET还能不能翻身?也许靠大屏、靠投影灯、靠追赶潮流都行,也许死磕实用主义才是本分。但无论怎么改,如果不能让用户心里顺了气、膝盖伸得开,那再智能的仪表盘,也只能做个售后专用的彩电。说到底,这场“用户体验实验”,出错的人往往不是设计师,而是忽略了人的需求本能。
你觉得,未来的汽车,应该优先听用户的,还是敢于坚持设计师的眼光?妥协和创新,双方能不能不互掐?毕竟,路还长,坑还多。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