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冯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花2万多元拍下的“玛莎拉蒂”竟是一辆不能上牌的老年代步车。这场乌龙事件背后,藏着线上拍卖平台的擦边球操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漏洞,以及高仿商标带来的消费陷阱。
9月6日晚,广东的冯先生在某线上拍卖平台刷到一辆“玛莎拉蒂”。起拍价166元的价格让他心动——毕竟这价格连真车轮胎都买不起。页面标题写着“2025新款玛莎款新能源电动低速代步车”,配图里车头三叉戟标志和玛莎拉蒂几乎一模一样。他没多想就交了3500元保证金参与竞拍,甚至没仔细看商品详情。
第二天醒来,冯先生发现自己竟以19966元成交价拍下这辆车,加上佣金总费用超过2.1万元。仔细看商品描述才发现,这其实是辆最高时速40公里的“老头乐”,连机动车目录都进不去,更别提上牌和买保险了。更让他崩溃的是,同款车在电商平台只要1.99万元,自己多花了2000多元。
拍卖页面藏着不少猫腻。商家在标题里特意加了“款”字,用“玛莎款”打擦边球暗示豪车身份。商品图片里车标、车身线条刻意模仿玛莎拉蒂,但参数栏只标注了“商用车”“纯电”等模糊信息。当冯先生质疑时,拍卖机构工作人员坚称“不是玛莎拉蒂,是玛莎款”,却拿不出任何车辆资质证明。
这种操作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该平台同期还有多款“宝马款”“奔驰款”老头乐待拍,车标都高度模仿豪车品牌。这些车辆普遍存在续航虚标、电池安全隐患等问题,但凭借豪车外观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发现被骗后,冯先生要求取消订单并退还保证金。拍卖机构最初提出要扣900元违约金和200元服务费,理由是“买家悔拍”。但冯先生认为,商家用高仿商标误导消费者,属于欺诈行为。经过协商,平台最终同意全额退款,并悄悄下架了涉事商品。
类似纠纷并非首次发生。2024年就有消费者投诉,某平台拍卖的“保时捷款”代步车实为超标电动车,最终引发集体诉讼。律师指出,使用近似商标导致消费者误判,已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如果平台明知商品资质不全仍允许拍卖,还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这场闹剧暴露了线上拍卖的三大漏洞。首先是信息不透明,很多商品只展示局部照片,关键参数故意模糊处理。其次是资质审核形同虚设,大量无法上路的车辆通过“代步车”名义流入市场。最后是维权成本高,消费者发现受骗后,往往面临举证难、追责难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谁让买家没看清楚详情页”,可试想:页面标题明晃晃挂着“玛莎款”,配图车标和玛莎拉蒂几乎一模一样,参数栏只写“商用车”三个字——这样的信息差,普通消费者真的能轻易识破吗?更关键的是,那些被下架的“奔驰款”“保时捷款”代步车,是否真的彻底消失?还是换个标题、改个链接继续流通?
法律界人士说得明白:用近似商标误导消费者,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平台若明知商品资质不全仍放任上架,就得担责。可现实中,多少消费者会为了几千块钱去耗时耗力打官司?又有多少平台把“审核”挂在墙上,把“免责声明”写进条款,却对商品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冯先生的经历不是孤例。从“高仿豪车”到“虚假质检报告”,从“低价陷阱”到“恶意扣款”,线上拍卖的乱象像面镜子,照见的是部分平台“重流量轻责任”的短视,也照见了许多消费者“贪小利怕麻烦”的无奈。
下一次,当你刷到“166元起拍豪车”的弹窗时,不妨多等一等:先看看有没有车辆合格证、3C认证的照片,再搜搜同款车的真实价格,最后点开平台投诉入口看看有没有类似纠纷。你多花的那十分钟,可能就少踩一个坑。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不贪心、多核实”,当平台不得不把“真实”放在“流量”前面,我们才能真正告别这种“看起来很美”的消费陷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