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过雨的北京一环还在堵车,路边人行道上,几家韩国车4S店窗户贴满了“疯狂促销”“清库特价”的大红海报。身后的停车场里,黑色起亚K5车头灯闪了一下,像刚清醒又打了个哈欠。店里的销售员刷着手机,时不时往门口看,盼个精准客户上门,结果来的人绕了一圈只问了比亚迪的价格。
如果你是门口那个顾客,会多花几分钟研究一下韩国车吗?还是直奔那辆“电驱之王”汉EV?这个问题,韩国媒体好几次都问过,但答案每年都冷淡得跟车展上的软饮料一样——温吞,没人愿多掺和。
韩国汽车品牌在全球有多风光,数据摆在眼前。2024年,现代414万辆,起亚309万辆,合计723万辆,同比微跌0.1%。要知道全球车市大环境早已是寒风阵阵,这么稳的功底不容易,尤其是在美国市场,现代、起亚蹭着新能源潮,84万辆拼得有模有样。欧洲那边起亚Sportage30万多辆也很亮眼。韩国国内,现代和起亚还是大佬,虽然新车销量有点下滑,进口车里中国品牌刚露头,但韩国老牌势力依旧坐稳头把交椅。媒体、评论区一水儿自豪,北美、欧洲、拉美样样拿得出手。
镜头一拉回中国,那气氛就像从加州晴天突然切到哈尔滨严冬。2023年韩国车只有28万辆销量,2024年更像在边缘生存,掉到25万,还不到市场份额的1%。现代零售15.7万,同比暴降35%、起亚也撑不起来,2025年再降只剩18万辆。别说起亚索纳塔、途胜满街跑的日子,就是把库存全堆上门市,也不够塞牙缝。比起中国车市一年三千万的总量,比亚迪一家就两百多万辆,长安一百来万。韩国品牌在中国是边缘化的“边”,不是中间的“心”。
韩媒明知无可奈何,还是把疑问翻来覆去:“德国大众一年能卖一百八十万,日系丰田一百六十万,为啥韩国车偏偏不行?”其实,技术和品牌不是完全不沾边,但“没踩中节奏”是关键。德国车靠工艺和耐用,日系车靠省油和保值,韩国车早年靠外观、空间,技术却一直中规中矩,没亮点。不管全球第三多高,到了中国,这把荣耀变成“自家阿姨夸儿子好,也没人打听”。
调查一下2016年的辉煌,合资北京现代、悦达起亚,巅峰最高一年能冲到114万辆,市占率有两位数,街头能碰上索纳塔、途胜。可萨德事件刚一过,情绪就崩盘,直接掉到5%,再也回不到巅峰。市场说到底不是光靠外交风向,韩系更大问题在于产品没及时迭代,新能源起步慢、产品线老化,愣是把好牌打烂了。
写到这,警察职业的职业病开始犯了:看到数据就想问背后动机。德国、日本都能混得好,背后最扎实的一条,就是“本地化”。德国大众在中国有专门适应市场的合资工厂、车型,新品同步技术下放。日本丰田本地混动效果有目共睹,车型全线兼顾经济和耐用。韩国车呢?一直认为能按全球套路把中国市场一并收割,但中国速度远超想象,本土品牌自己就打出电动、智能、性价比三张王牌,局面彻底变了。
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份额过半,新能源渗透率破40%。比亚迪186万辆,长安150万,吉利、长城、奇瑞一锅端。刀片电池蔚为壮观,智能语音成标配。韩国车落到啥地步?中低端被卡罗拉、帝豪夹死,高端又够不着奥迪、宝马,小众定位一不对就成了“有没人要的孩子”。底盘用料差点意思,加速不够快,空间虽大油耗却高,消费者试驾都嫌麻烦,“买个车还得腾出耐心理解不足”。
韩媒最爱抖的痛点,就是韩国车没绝活。早年靠空间、外观吸引粉丝,途胜前脸激进,Carnival七座舒服。可中国品牌直接把这些优点全都拷贝还翻了倍,帝豪定价还便宜,传祺GS8智能识别快得离谱,零跑C11自动泊车“一脚踹开”。韩国车转型新能源慢,2024年电动占比低,Ioniq 5充电不兼容,插在国内桩子上经常报错。对比比亚迪汉EV,没毛病,顺畅,数据漂亮。供应链也卡脖子,零部件贵,经销商库存压力大,贴海报打折力度直逼清仓。
你不得不佩服中国车市的演化速度,赛道全程没有红灯。从2017年以后,本土车年年迭代,本土高端不断攀升,韩国车反应却像老彩电开机,“先冒点黑烟,再屏幕暗一下,大招始终放不出”。德系、日系合资深厚、技术下放快,大众新能源ID系列疯卖,丰田混动新秀层出。而韩国车企总以为可以跟着复制,结果一个没跟上就被边缘化。
全面转型就不可避免。韩国车企2025年在中国市场,现代起亚直接缺席上海车展,展位让本土品牌抢了。总销量探底,经销商和工厂都开始裁员,关门大吉变常态。韩媒还在用全球总销量鼓劲,但国内这窟窿补不上,“全球第三”的帽子越来越像套娃,外面光鲜,里面空心。未来要是再不下本地化猛药,中国份额可能连1%都保不住。十年前韩系汽车蹭电池、智能本地化的红利,填满了样板市场;现在,这剂老药早就不灵了。
说到这里,职业自嘲上线,“中国市场不是刑侦案,侦查不出情感线,只看证据和逻辑”。韩国车全球风光,在中国却变成了“自嗨型销售”,你愿意相信广告还是自家楼下小区门口的比亚迪?技术迭代、产品适配、智能化服务,没有哪一项能靠“全球第三”自夸撑起来。中国汽车市场,是实力说话的地方,谁敢真刀真枪实干,谁能赢;德国日本正是踩对了节拍,韩国车企还在床单底下找遥控器。
也不是说韩系没有机会。未来三年,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智能、服务每年都在加速。如果韩国车企能放下“自己最牛”的傲气,认真本地化、跟上智能电驱,把供应链捋顺,别整天念着萨德阴影,也许还能抢回一条路。可要还是按惯性开会、窝在总部方案纸上打算盘,这口气怕是只剩落寞的海外风光。
车市的“通行证”不是国籍,是适应力。韩国车要想进中国,不是问“中国为什么不给机会”,而是得反问“我准备好了吗”?市场太大,容得下所有认真的玩家,可剩下多少空间给自说自话的第三名?这道选择题,谁都得自己填,填错了,没人捞你。
你觉得,如果你是当事人,站到中国汽车市场门口,韩国车,还有多少可能性?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