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公交车,曾经日均载客超过400人,如今却常常空空荡荡地穿梭在城市街道上,每跑一公里就往里亏损2.5元。
2025年8月17日前后,多地市民发现熟悉的公交线路不见了。启东市因道路施工临时取消多条公交站点;漳州市为应对台风“杨柳”,暂停了61条公交线路运营;大同市因道路封闭施工,两条公交线路临时停运。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却是全国公交行业深陷的生存困境。广州半个月砍掉24条公交线,北京一年撤了19条线路,保定甚至出现多条线路直接停运。
01 公交危机,全国多地陷入“关停潮”
曾经人满为患的公交车,现在却常常空空荡荡。自2014年全国公交客运量达到781.88亿人次的历更高峰后,这条曲线就不可逆转地一路向下。
2022年,全国公交客运总量连巅峰时期的一半都不到,平均每辆车每天的载客量只有约160人次,仅为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左右。
8月17日前后,多地公交停运消息集中出现。启东市因道路施工临时取消236路、237路和208路多个站点;漳州市为应对台风,暂停了除对接火车站外的61条公交线路;大同市因道路修复性养护,公交10路和37路临时停运。
北仑公交定制79路因乘客数量持续较低,线路上座率未达到座位数的60%,加上道路工程施工影响,宣布8月21日起停止运营。
02 巨额亏损,公交公司艰难求生
公交行业正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据统计,一辆公交车每跑一公里,成本高达5.7元,而票款收入却只有3.2元,每公里净亏损2.5元。
成都公交集团2024年营收11.23亿元,看似可观,却仍亏损1.08亿元。这种“跑一趟亏一趟”的模式,让许多公交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地方财政压力也加剧了公交困境。在教育、医疗、养老这些更刚性的支出面前,公交补贴的优先级不得不往后排。
补贴一少甚至没了,对本就亏损的公交公司而言,简直是釜底抽薪。
03 出行革命,多元交通方式包围公交
公交客流量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是过去十年间出行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全国私家车保有量已超2.6亿辆,成为许多人出行的首选。网约车手机下单即可上门接送,解决了拿大包小包、或者急着赶时间的燃眉之急。
电动车以其无与伦比的便利性,完美覆盖了“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更强大的对手是不断延伸的轨道交通网络,地铁和轻轨准时又高效,几乎把所有对时间敏感的长距离通勤者都抢走了。
在这些多元化出行方式的“包围圈”中,公交在速度、便捷性等方面的劣势愈发明显,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
04 公交司机,褪色的“铁饭碗”
公交行业的危机最直接的承受者,是成千上万的公交司机。这个曾经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公司没钱,拖欠工资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工作强度却丝毫未减,每天驾驶超过十小时是家常便饭,还要应对交通拥堵和乘客的抱怨。
随着线路一条接一条地停运,转岗与下岗的阴影笼罩着这个群体。曾经体面的职业正迅速失去吸引力,年轻司机不愿来,老司机们则在苦苦等待退休,行业的人才断层已然显现。
05 自救创新,公交行业的绝地求生
在困境中,公交公司并未坐以待毙。一场花样百出的“副业自救”运动正在全国上演。
南京在全国率先推出“公交+快递”模式,利用夜间闲置的车辆资源,实现同城快递两小时内送达,盘活了资产,也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郑州公交与顺丰深度合作,将300多辆夜班车改造为快递运输车,还将闲置的维修车间改造为快递分拣中心,让公交场站变身城市物流的新枢纽。
南昌公交推出了“文旅+公交”“商圈+公交”等多元融合的定制公交线路。去年7月推出的“滕王阁圈圈线”,以滕王阁景区为中心,串联起多个景点和商业街区,并与地铁无缝接驳。
洛阳在牡丹花会期间,推出遍布全城的“牡丹号”主题公交,青岛则用粉色系的“爱恋青岛”主题车,俘获年轻情侣的心。
06 技术赋能,智慧公交的未来之路
技术被视为公交行业的一剂良药。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用大数据分析客流,灵活调整线路和发车间隔,避免空驶造成的资源浪费。
2025年8月,成都市自动驾驶公交示范运营项目启动,中车电动全新研制的4台L4级6米自动驾驶微循环小巴正式亮相。
这些车辆配备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的高精度传感矩阵及国产车规级高算力域控大脑,可全面应对道路自动行停、自主规划绕障等城市公交全工况场景。
向纯电动车队的转型,不仅响应了环保政策,也降低了长期的燃料成本。重庆公交共有8700台公交,约3600台为新能源公交,其中近3000台具备放电能力。
已建成14个V2G站点、33个V2G终端,去年迎峰度夏期间向国家电网反向充电,累计压降负荷14兆瓦。
07 不可或缺,公交的社会兜底功能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公交车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对于许多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而言,廉价的公交依然是他们最依赖的出行方式。
这决定了公交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兜底功能,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看看日本的公交系统,它们高效、准时,至今仍维持着高客流量,其优化线路、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未来的公交,或许很难再现昔日人潮汹涌的辉煌。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换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08 未来已来,公交车的转型与重生
未来的公交可能会变得更智能、更绿色,也更小众。社区微循环公交、响应式的定制公交,将精准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它将不再是城市交通的绝对主角,而是作为城市高效交通网络中的一环,与地铁、共享单车等协同配合。它甚至可能演变为一个多功能的综合平台,承载着物流、旅游乃至婚庆等多元化的服务。
2025年7月我国新能源客车销售4068辆,同比大涨67.79%,销量居2025年各月第二,刷新了近5年同期的最高纪录。
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客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在全国各地进一步落实执行,公交公司集中招标采购新能源客车的数量同比明显增加。
成都的自动驾驶公交正进行道路测试,重庆的V2G技术让公交车在用电高峰反向送电给电网。
同时,一些公交公司开展“公交+快递”、“文旅+公交”等创新业务。
公交车不会消失,但它会转型,成为智慧城市交通网络中一个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组成部分。
全部评论 (0)